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4篇
  免费   0篇
  2023年   3篇
  2019年   1篇
  2017年   1篇
  2012年   3篇
  2011年   2篇
  2010年   2篇
  2009年   1篇
  2008年   1篇
  2007年   1篇
  2006年   1篇
  2004年   1篇
  2003年   2篇
  2000年   1篇
  1997年   1篇
  1995年   1篇
  1994年   1篇
  1990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9 毫秒
1.
绘丹 《思维与智慧》2011,(10):63-63
看过一个主题为“幸福”的摄影展,所有图片都围绕“幸福”取景。正因如此,它极大提升了我的兴趣。我怀着一颗好奇的心走进展厅,很快被一幅幅画面吸引。  相似文献   
2.
李骏骁 《美与时代》2023,(8):126-128
之为赵之谦印谱作序时,提出了赵之谦印文处理“头舒足为多事”的观点。鉴于“印从书出”之论,从“头舒足”一词入手,爬梳其相应概念、历史,认为吴氏此评系承袭了其师包世臣的书学理论,并以“头舒足”现象最明显的赵之谦篆书为对象进行研究。研究表明,赵之谦篆书受汉魏六朝碑刻、印外求印思想、好友胡澍启发、自身审美追求等多方面因素的影响,进而得出赵之谦书、画、印皆贯彻“头舒足”现象的结论,肯定赵之谦书、画、印艺术的内在审美,立足汉魏六朝的求古和杰然特起,以及其不与时同的艺术品格。  相似文献   
3.
"泰然之(Gelassenheit)"是理解海德格尔后期技术批判以及存有之思的关键概念。它具有一种双向结构:一是存有本身的层面,即存有本身的自行敞开与予;二是属人层面,即人对存有本身之予的予。其中,属人层面的泰然之又具有三个环节:从主体性强力意志以及表象性思维中的"出"——无所施为地等待——""自身"入"于存有本身的自行敞开。然而,泰然之并非一种消极性的存在姿态,而是有着"力量和决心"在其中隐藏和支配着,通过归属于存有而促进自身本己本质的提高,从而呈现出意志与予相交错的结构。此外,泰然之作为海德格尔后期所谓"源始伦理学"的核心姿态,必然会使得自我与他人的关联隶属于与存有本身的关联,从而为列维纳斯的他者伦理所批评。但需要注意二者的视角差异,以及两种伦理观之间的互补性。  相似文献   
4.
《天风》2012,(2):61-61
宁波市基督教两会主办、奉化市基督教两会承办的宁波市基督教第六届新年音乐会于2012年元旦,在奉化大剧院举行。音乐会内容精彩纷呈,有管乐曲、歌伴舞、情景剧、各种器乐独奏,更有女声独唱、小组唱等节目。最后,大合唱《你真伟大》、《哈利路亚》、《世界充满爱》将音乐会推向高潮。  相似文献   
5.
曹操是东汉末年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和文学家。而作为一个多才多家的曹操,对其思想的研究者大都认为曹操是法家杰出的代表人物,也即认为其思想倾向属于法家。笔者认为,曹操的基本思想是儒家,这是贯穿于曹操思想中的主旋律,这种看法是比较切合曹操的思想实际的。本文主要拟据下面三个问题,试作论述。  相似文献   
6.
孙诒(1848—1908年)作为著名的朴学殿军和教育家而享誉晚清学界,后人对他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学术与教育思想方面,而对其政治思想尚未见深入系统之研究。但我们若将《周礼正义》、《周礼政要》和他的一些杂著、演讲结合在一起研究,则大致可以看出孙诒政治思想之梗概。晚年孙诒曾说:"余所亟愿了解者,近代西洋政治学术沿革经过"。(转引自陈守庸,第1-2页)由此可见其关切政治之一斑。在晚清变法浪潮和近代西方政治思想的双重刺激之下,孙诒开始从纯粹地  相似文献   
7.
先秦儒家传承春秋尚传统并推陈出新:从礼治秩序的构建、社会理想的追寻、安身处世的需要阐释礼的功能;通过揭示仪的内涵、重塑礼之要义、协调德制的张力,力图使之礼仪重新焕发生机;转而关注的根源、施教促的方式与君子修养德的方法来夯实根基,同时还通过惠民富民并彰明礼法、躬行表率以感召行、德礼为先与政刑为辅等治道手段而期望民间兴。"教学相长、修养德→彰明礼义、躬行礼→和乐安治、无讼俗美",构成了儒家君子的共同认知。"养民教民、德主刑辅→民众躬行礼→和乐无讼"的治民思路具有强烈的儒家特色。  相似文献   
8.
方弋民 《天风》2010,(1):58-59
<正>小组弥补了教会因为人多而不可能有亲密关系的遗憾,信徒既有机会接受别人的服侍,也能够去服侍别人。我们生活在一个大家庭——教会中,之所以叫家,是着重在彼此的爱的关系,而不仅仅在主日礼拜和听道。在  相似文献   
9.
事情的起因是针对一个案例及分析 :某医院妇产科为一位 5 0岁的女性患者因子宫肌瘤行子宫全切手术。术中医生发现患者左侧卵巢有问题 ,在未向家属和病人交待的情况下 ,将左侧卵巢与子宫一并切除。术后患者恢复顺利。数月后 ,患者在另一所医院行常规B超检查时 ,发现“右侧卵巢囊肿 ,左侧卵巢缺如” ,向原手术医院提出质疑。原案例讨论的初衷是认为这有悖知情同意原则 ,希望提醒医务人员的注意。《医学与哲学》2 0 0 2年第 11期发表了雷锦程先生的“医患关系中的病人权利渡”一文 ,提到广大临床医生对此案例的伦理分析持完全不同的看法 ,并…  相似文献   
10.
”为传统美德之一 ,其道德意蕴在具体运用中有强弱之别。历史上的“”德 ,有着复杂的理论背景。就儒家而言 ,崇“”是为了隆“礼”。而在道家看来 ,“”是“道法自然”的具体要求。古人为避免过用“”德 ,又提出与“”相对的“争” ,并对可为“争”的场合作了规定。如能循义而行 ,与人为善 ,则其“”也德 ,其“争”也德 ,“”与“争”就在义或善的基础上达致统一。在以市场经济为基础的现代社会中 ,我们必须对传统“”德加以必要的改造 ,摈弃其义、利对立的成分 ,凸现其“取利有道”的思想 ,使之为现代社会服务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