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58篇
  免费   1篇
  2023年   4篇
  2022年   3篇
  2021年   2篇
  2020年   1篇
  2019年   1篇
  2018年   2篇
  2017年   5篇
  2016年   4篇
  2015年   1篇
  2014年   6篇
  2013年   1篇
  2012年   2篇
  2011年   2篇
  2010年   3篇
  2009年   3篇
  2008年   3篇
  2007年   2篇
  2005年   2篇
  2004年   1篇
  2003年   2篇
  2002年   1篇
  2001年   1篇
  2000年   1篇
  1999年   1篇
  1995年   2篇
  1994年   1篇
  1993年   1篇
  1991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5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在庄子看来,“”是人召唤与接纳万物的基本方式,在人类思想与生活世界的建构过程中起到了重要作用。万物既以“浑沌”为其本然态势,因之而起的“”也呈现出“未定—无常”之常貌。如果“”不能知止于此,就会逐渐衍化成试图在浑沌中固化价值、凿出秩序的“庄语”。通过“有用—无用”之辨与“是—非”之辨,“庄语”试图定性乃至重构包括人在内的万物,从而形成了对万物的限制与宰制。正是为了解决语因隐于“荣华”而使人无法合理观物、应物的生存难题,庄子提出了寓、重与巵。寓、重是以人之是非、古今观念为基底而生成的语策略,意在弱化说对象的是非对抗心理、因顺说对象的尊古崇圣心理,以期实现平等而有效的沟通效果;巵则是依乎天理、因物为正之,由之敞开的是一个“咸其自取”的生活与意义世界。  相似文献   
2.
仁的"偏"与"专"话题源自程颐所说"四德之元,犹五常之仁,偏则一事,专则包四者"。重点在如何看待仁在整个德性体系中的地位,并涉及仁是作为至善整体还是特定的德目等多方面的问题。程颐通过对《易传》"乾元"和"元亨利贞"的阐释,以"生"为纽带,将四德五常联系为一个整体。以生论仁,既关联存在论的性理,也含摄宇宙论的生理,力求从仁的"偏"与"专"入手揭示出仁的特色和性质。朱熹讨论仁的"偏"与"专",通常是将其纳入到"仁者,爱之理,心之德也"的框架之中。基于生气流行,"心之德"可以是"爱之理",双方既有区别又有联系。仁的至善整体与流行实施中的德目最终相互发明。  相似文献   
3.
罗尔斯吸收并改造了康德的定命令理论,提出了一个"合理而理性的行动者在原初状态中的一致同意"的命题,作为社会正义原则的基础。他认定康德的理论有一些致命的缺陷,并且试图把定命令的三条公式联合在他的原初状态之中,以便克服这些缺陷。同时,罗尔斯还认为,在关于社会正义原则的慎思中,一些合理的经验性的条件必须得到保留。因此,他用无知之幕取代康德的目的公式,以削弱后者过于严苛的限制。  相似文献   
4.
《道德经》是中国传统文化中著名的经典之一。简练的五千,却拥有博大精深的智慧,对中国传统文化产生了极其深远的影响。不仅如此,《道德经》还因其深邃的思想、独特的思维方式,引起了世界的高度关注。  相似文献   
5.
在路上     
人们都在路上走着。有的忙忙碌碌、精疲力竭;有的无所事事,四肢发达;有的装满收获,激情高昂;有的行襄空空,一无所获。希望不同,心情不同,付出不同,但同一个目的地,在等着人们的归来。 在漂泊的孤旅中,会经历太多的艰难,会碰上太多的险阻,会面临太多的无奈。流浪的过程中,吮吸着酸甜苦辣的滋味,让人刻骨铭心的是,风风雨雨的季节里,鲜花与陷阱、爱情与阴谋、神圣与罪恶是那么的真假难分。  相似文献   
6.
张蝶 《现代哲学》2016,(6):113-117
历代注家关于《革》卦的主题思想为何,虽有不同的看法,但学术史上的主流看法基本统一为将《革》卦定位在革命、变革之义上。基于革命这一大前提,本文考察了历代注家对《革》卦的注解,就革命的策略、革命的道德价值观和革命的合理性等问题给出了新的探索。  相似文献   
7.
向志柱  陈兮 《学海》2003,(2):195-198
“因果报应”作为一种宗教思想在中国得到广泛传播。中国古代小说接受果报观念,主要体现在文本的结构思维上。以“三”为例,“果报”观念和逻辑在构思起结、表达劝惩方面非常明显。既有沿袭传统之处,又有所变异,并且集中体现在对待有悖传统礼教的男女情爱的态度上。“果报”观念和逻辑的贯注,深刻地显明了冯梦龙的道德评价、情爱观念,但亦有损“三”的思想深度和艺术性。  相似文献   
8.
董宇宇 《管子学刊》2014,(1):114-119
孔子思想以人格本体与天地境界为核心,从内容与审美两层面积极影响了后世文艺,这是长期受到曲解和忽视的。“不,谁知其志”是从“人”存在发展的高度极端强调了“”的必要性,引入文艺领域则是鼓励创作;“各尔志”表明“志”作为文艺本体是内在、审美的,绝非“扼杀个体/个性”;“志”感于物、达于天,都从内容通向审美;“可以兴”与“为乐”的境界即文艺的审美本体,以此为基础的“文质彬彬”才进入本体范畴。惟其如此,孔学才成为华夏美学的主体,从根本上促进了文艺的发展。  相似文献   
9.
以言体信     
杨联涛 《天风》2017,(8):6-7
污秽的语,一句不可出口,只要随事说造就人的好话,叫听见的人得益处。经文:雅3:2;弗4:29语是人交流、沟通的重要工具,人每天都会说很多的话,怎样说话,说什么话,体现出一个人的学识、修养和内涵,而基督徒的说话又多了一层意义:见证信仰。圣经对说话有什么样的教导呢?基督徒又该如何说话呢?一、话语的力量"良一句三冬暖,恶语伤人六月寒。"  相似文献   
10.
中医理论难以用逻辑语进行现代化表述被归因于其以"象"表"意"的理论体系.从中医认知、思维和传承体系"意-象-"的角度出发,力求厘清三者的含义以及三者之间的关系,分析现代化语表述困难的真正原因,提出对"象"和"意"进行分类鉴别,提取出其背后蕴含的基础理论,运用新的语对中医理论重新表述的可能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