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2篇
  免费   2篇
  国内免费   1篇
  2020年   4篇
  2017年   1篇
  2016年   2篇
  2015年   1篇
  2014年   2篇
  2013年   2篇
  2012年   2篇
  2011年   5篇
  2010年   2篇
  2009年   1篇
  2008年   1篇
  2004年   2篇
  2002年   6篇
  2001年   1篇
  1996年   1篇
  1994年   1篇
  1990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3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中道公元前589年7月的月圆日傍晚,太阳西下,明月同时升起,在荫凉的鹿野苑仙人住处,佛陀对他们说:诸比丘!出家人不应有此二种极端。何等为二?纵欲为低等、粗俗、世间、卑劣,有助于伤害;自我折磨乃痛苦、卑劣有助于伤害。诸比丘!如来理解之中道,避免此二极端,具备视野与知识,导致安静、证悟、菩提与涅槃。诸比丘!何为中道?即八正道:正见、正思维、正语、正业、正命、正精进、正念、正定。  相似文献   
2.
3.
傅明丽 《天风》1996,(1):20-20
我和所有的青年人一样,热爱生活,对未来生活拥有美好的憧憬。所不同的是,在我心中居住着一位至高无尚的真神,他也是整个人类的主宰。 以前,我不信这世界有神,因为书上说达尔文创立了“进化论”学说,从而推翻了“  相似文献   
4.
哲学和科学一直在探索人体的奥秘,围绕身体的结构、身心关系这两个基本问题进行了深入研究,诞生了大量成果。藏传佛教的身体观不仅回答了身体观的基本问题,而且围绕身体的起源、身体的种类、身体与解脱的关系、身体的染净问题这几个独特方面,对人体的奥秘作出了详尽的回答。目前国内国外学术界都没有关于藏传佛教身体观的研究,所以很有必要深入研究藏传佛教独特的人体生理学。  相似文献   
5.
<正>佛教对男女两性的差别对待,一直受到学术界的关注。在现代提倡女性解放、两性平等的文化和社会风潮下,针对比丘尼众制定的八敬法,近年来尤其受到佛教内外的关注,许多研究者认为八敬法突出表现了佛教对女性的歧视,教团内部也尝试对"八敬法"等比丘尼规范进行改造,以适应现代社会。《中本起经  相似文献   
6.
释海印 《法音》2001,(10):21-23
佛教历史是一部佛教教育与传播的历史。世尊之所以被世人称为世界上最人本的教育家,是因为他不但教导众生怎样生活得好,怎样得到究竟的幸福,怎样去觉悟,明明白白地认识到世间的实相是无常、苦、空和无我,而且还教导众生如何去做一位解脱的圣人。在佛教看来,众生之所以不能获得美满幸福与觉悟,是因为在他们的心中有太多的贪、瞋、痴。所以世尊主要是教人怎么去断除烦恼,怎么去得到人生真正的美满幸福与彻底的解脱,这就是佛教教育的根本宗旨。在这次中越佛教研讨会上,我不敢主观地说越南中部高等佛学院的教育方向是获得最圆满的成果…  相似文献   
7.
妙华 《佛教文化》1994,(6):22-24
细心的读者可能已经注意到,在《佛教文化》上不见“经典导读”久矣!这里牵涉到一个办刊宗旨问题,《佛教文化》既不是纯粹的宗教内部传教刊物,也不是普通的以世俗文化为内容的文化刊物,如果单纯地强调刊名中的任何一边——“佛教”或“文化”,都是人为地割裂“佛教文化”这个统一体。为此有朋友问,《佛教文化》究竟是在教内还是教外?我指着寺院建筑中轴线说,既不是大雄宝殿,也不是钟鼓楼,《佛教文化》是沿着这条中轴线穿过山门通往寺外的大路。“经典导读”栏目就是把寺外的人们领进门来的那位导游,今后当然要加强这个栏目(这也正是读者呼声很高的一个要求),从本期开始即有针对和有计划地考虑选题,把读者需求最为迫切的那些经典排列出来,约请大德和专家来做“导读”,相信会得到读者的支持。当然,形式仍需注意活泼多样,有“文化”意蕴,比如佛教史上大量嘉言懿行、文化典故也是很好的导读材料,有益于我们增进对佛教文化的认识,故本期同时还发表了一篇《佛门名对》。  相似文献   
8.
张淑婷  齐星亮 《心理科学》2020,(6):1432-1437
下班后从工作状态中解脱出来有利于减少工作应激对劳动者健康的损害。家庭作为劳动者下班后生活的主要场所。家庭中的压力因素可能影响劳动者的解脱结果。本研究以 215 名幼儿教师为被试,考察家庭压力影响心理解脱结果的机制。结果发现,高家庭压力会削弱心理解脱对生活满意度的正向预测。该结果支持资源保持理论和付出-恢复模型,提示在工作应激相关的职业健康保护中应注意家庭因素的作用。  相似文献   
9.
佛教对于烦恼的认识相当深刻,汉译《杂阿含经》中对于烦恼有许多分类和描述,并与佛教的基本教义、修道体系及解脱目标紧密相连。佛教认为烦恼的本质是心不自在的状态,烦恼的染污性与不善性决定了它可以束缚、逼迫、扰乱人心,因此,早期佛教以断除烦恼、证得涅槃为乐。随着部派佛教对烦恼认识的深化,阿罗汉的地位开始动摇并出现以追求佛果为目标的大乘佛教。大乘佛教的发展逐渐展现出不同于以往的拥抱烦恼、在烦恼中觉悟的旨趣与精神。  相似文献   
10.
一位滞留寺庙的物理学女博士说,高能物理解决不了生死问题。其实,生与死都是自然现象.生死问题根本用不着我们去解决。无神论者知道死亡是不可避免的自然规律,死后没有灵魂存在。也就不惧怕死亡。物理学女博士的困惑并非偶然,而是放松马克思主义无神论宣传教育的结果。当前,一些大学的宗教学系及其相关的研究所,正在直截了当地为神效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