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29篇
  免费   9篇
  国内免费   33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18篇
  2022年   20篇
  2021年   7篇
  2020年   11篇
  2019年   13篇
  2018年   7篇
  2017年   11篇
  2016年   13篇
  2015年   13篇
  2014年   19篇
  2013年   20篇
  2012年   49篇
  2011年   45篇
  2010年   25篇
  2009年   22篇
  2008年   40篇
  2007年   22篇
  2006年   19篇
  2005年   23篇
  2004年   22篇
  2003年   9篇
  2002年   14篇
  2001年   11篇
  2000年   4篇
  1999年   3篇
  1997年   2篇
  1996年   1篇
  1995年   4篇
  1993年   3篇
排序方式: 共有47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城市广场是城市居民社会生活的中心,广场上可进行集会、交通集散、居民游览休憩、商业服务及文化宣传等。城市广场具有休闲娱乐,文化传承、安全保护等多重功能。随着社会的进步,人们对广场规划设计的要求越来越高,这就要求城市在规划广场时要从当地规划用地、历史文化等特点出发,将城市特色渗入设计之中,避免千篇一律、华而不实等问题的出现。  相似文献   
2.
白宇 《美与时代》2014,(12):44-45
平面设计在创新思维的引导下,试图将图形、文字、色彩等基本元素进行有机结合,使平面设计具有秩序美,并带给观众强烈的视觉冲击力,最终实现对商品促销的目的。但是,我们应该对平面设计树立正确的审美观,既要认识到平面设计丰富了我们的审美体验,又要具有一定的审美批判能力,避免丧失了基本的价值判断能力。即试图从审美学的角度来帮助我们来更深刻的理解平面设计。  相似文献   
3.
从不同的角度疏解《庄子·逍遥游》一直是学界的热点。通过对《逍遥游》文本的细致疏解,拈出“无己”与“无用”这一对概念,进而考察每一个概念的含义以及两者之间的内在关联。在庄子看来,“己”与“用”存在密切关系,有“己”才谈得上各种具体之“用”,从而产生功用和利害观念,最终将人引入“有待”的各类条件限制之中。因此,庄子希望消除一“己”之偏私,以至“无己”,以脱离条件限制之域,摆脱一切功利性具体之“用”,进入“无待”的“逍遥”之境,也即“无用之大用”。因此,“无己”是“无用”的基本前提。同时,由“无己”开启的“无用”又是庄子自然无为的政治哲学的独特言辞,《逍遥游》以尧与许由对待天下和治天下的态度将这一点加以彰显,并最终由“无何有之乡,广莫之野”无为逍遥的道体意象将个体的自适其适和天下秩序呈现出来。  相似文献   
4.
规范错觉是指个体的规范感知与实际存在于群体中的社会规范之间存在差异, 规范错觉影响了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对957份问卷调查的分析显示, 人们普遍高估了他人的食物浪费(行为错觉)以及对浪费的赞同程度(态度错觉), 而这两种错觉又加剧了人们自身的浪费行为。中介效应检验显示, 印象管理中的社交性维度部分中介了两种错觉与浪费行为间的关系。两个随机对照实验进一步检验了描述性(命令性)规范信息对行为(态度)错觉的影响, 结果发现, 描述性规范信息降低了行为错觉, 并通过社交性减少了浪费行为; 而命令性规范信息并不改变态度错觉本身, 但通过降低态度错觉对浪费的影响而减少了浪费行为。上述结果意味着两种规范信息尽管高度相似, 但其作用机制却可能不同, 同时这一发现也为政策制定者提出了两种干预途径。  相似文献   
5.
如何揭示群体规范和公平价值在个体心理发展中的作用机理, 提升儿童-青少年在群际互动当中的公平感知与规范执行, 是教育心理领域的关键问题。公平规范执行中内群体偏爱现象是近年来的研究热点之一, 然而先前研究存在以下不足:1)大多采用问卷法, 易受社会赞许性的影响, 存在言行不一致的情况; 2)大多采用情景实验, 聚焦社会互动的最终行为输出端, 无法实时有效地把握社会决策的动态进程; 3)脑成像研究仍以fMRI技术为主, 侧重于评估认知加工潜在的脑区激活模式及各脑区间的功能连接, 缺乏对群际公平规范执行中大脑激活动态模式的精确把握。针对这些不足, 本项目从资产分配情景出发, 以儿童和青少年为研究对象, 联合运用认知、行为、眼动和电生理等多层次测评手段, 对公平规范执行中内群体偏爱的发生过程进行认知解析, 探讨认知控制和心智化在其间的关键作用机制及其心理发展轨迹。研究结果将服务于中小学管理中的德育教育, 引导与培养学生的公正感与行为。  相似文献   
6.
本文分别从理论与实践的结合上对中国军事伦理学学科建设与发展的基础理论研究、规范体系研究和教育应用研究进行了全景式、多层面的梳理,循此而提纲挈领地把握当代军事伦理学科的发展脉络和丰富内容,在此基础上对国防军事伦理的研究热点进行了前瞻式的描述,并揭示了其广阔的发展前景。  相似文献   
7.
丁宇峰  付坚强 《学海》2022,(4):147-154+163
宅基地流转包括宅基地使用权和房屋所有权的变动,其法律规范的核心困境在于如何确定流转的范围、实现“三权分置”和处理房地关系。首先,在流转范围方面,通过分配公正与效率价值的关系说明受让主体应实现一般化。立法上应随改革推进而实现规范化,解释论上则应论证居民购农房合同的有效性。其次,“三权分置”中资格权构造为集体经济组织法内的分配制度,而宅基地使用权则随着房屋的建成呈现去身份的特性。再次,在房地关系上应坚持“房地一体”,这不仅符合我国不动产物权的体系逻辑,也是统一不动产登记制度的需要。  相似文献   
8.
包括现象学在内的传统哲学,对待陌生经验的态度,一直在主体对陌生者的侵占与陌生者对主体的剥夺这一两难中摇摆。为此,瓦尔登费尔斯提出了一种“严肃对待陌生经验的彻底性”的陌生现象学。他从对秩序的分析中引申出划界概念,正是在划入与划出的活动中,划界者自身与陌生者得到同时及一体的创建。陌生性对自身及其本己领域的预先渗透,决定了陌生经验的“感受-回应”图式相对于意向性的优先地位。鉴于德、法两国的现象学在本己与陌生这两个极点之间相互激荡、彼此塑造这一思想背景,瓦尔登费尔斯作为“居间历事”的陌生现象学可谓“德法共生”之典范。  相似文献   
9.
网络社会规范的形构基础及其涵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冯鹏志 《学海》2001,(6):62-65
网络规范是关于人们网络行动及网络社会关系的一整套新型的社会规范体系,它是随着网络社会的出现而出现、发展而发展的.网络规范的发展、完善及其惯例化、制度化过程,不仅显示了其作为一种新型的网络社会的结构性生长点的巨大功能效应,关系到网络社会的运行如何实现其效率和秩序的问题,而且也构成了包括网络社会生活在内的人类整体性的社会文化生活发展的一个重要标志.  相似文献   
10.
医疗事故处理法律亟待统一规范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前在我国医疗工作的实践中,医疗纠纷呈上升趋势。然而,解决和处理医疗纠纷与医疗事故的法律、法规尚不移规范统一。随着我国法制的逐步健全,法律,法规的不断完善,医疗事故处理的法律亟待统一规范,以利于全社会遵法,守法,执法的实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