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6篇
  免费   0篇
  2022年   1篇
  2012年   1篇
  2011年   2篇
  2010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1.
徐晓鸿 《天风》2012,(4):26-27
三,清代文人眼中的西洋画 十六世纪至十八世纪,西方传教士逐渐把西方的绘画及其技法传入中国,其作品被称为“西洋画”,最早进入中国的西洋画,常以宗教物品出现,如早期的耶稣会以传播天主教为目的,在传教士来华时均携带了一些天主像、圣母像这样一些美术作品。根据明末清初人姜绍书’(生卒不详)所著的《无声诗史》一书中记载:“利玛窦携来西域天主像,乃女人抱一婴儿,  相似文献   
2.
在中国近现代美术史中,自传教士利玛窦向中国画界引进西画以来,以东西方美术交融为特征的新美术运动,结束了千年来文人画一统天下的局面。从西画东渐到中西交融,使美术与时代精神的关系更加密切。从二高一陈到刘海粟、林风眠赴海外学习,中国传统美术逐步西化的倾向在近现代愈来愈严重。中西绘画正经历一个交流、融合与碰撞的过程。我们要学会用鲁迅的拿来主义学习西方绘画,继承民族文化,批判地吸收西方绘画精髓。  相似文献   
3.
明清时期,以利玛窦为代表的西方传教士来华采取了"入境而问俗"的"适应主义传教路线",其所带来的西洋画风被宫廷所青睐,并逐渐对中国传统木版画艺术的表现手法和审美意趣产生了影响。西画东渐后,中国传统木版画通过吸收、变通,呈现出中西合璧的风格样态,为天主教中国化提供了有益借鉴。回溯明清美术史,西方传教士所带来的"洋画风"可谓其中一道独特的风景,尽管传统文人阶层鄙夷这一画风,评价其为"笔法全无,虽工亦匠,故不入画品",但不可否认,其对民间艺术手法和审美意趣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相似文献   
4.
早期的合笔画是国人之间的一种创作,早在五代时期民间就已经出现,但是那个时期的合笔画现象并没有人提倡或否定,从来都是顺其自然。而真正被重视是在清初雍乾时期。在这一时期,合笔画不仅是国人之间的合作,同时也出现了中西画家之间的合作。郎世宁和唐岱的合笔画就是当时的典型。  相似文献   
5.
上海土山湾画馆是中国最早的西洋美术传授机构:它具有完备的机制,使得西洋画以完整的技术体系第一次出现在中国;它延续了近一个世纪,涌现出众多蜚声中外的画师,徐悲鸿更是赞誉其为中国西洋画的摇篮。  相似文献   
6.
笔墨向为中国画的底线、命根子,除此,还有诸如以线造型、意象造型、似与不似间、书写性,等等。总之,以只可意会不可言传者为上。此类无可非议的对中国绘画的准则要素的追求无意间已成为人们的一种惯性思维,无须多思地以此指引中国画的发展和格局指向。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