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882篇
  免费   2篇
  国内免费   18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15篇
  2022年   15篇
  2021年   5篇
  2020年   15篇
  2019年   2篇
  2018年   18篇
  2017年   22篇
  2016年   13篇
  2015年   24篇
  2014年   60篇
  2013年   19篇
  2012年   101篇
  2011年   101篇
  2010年   64篇
  2009年   68篇
  2008年   74篇
  2007年   32篇
  2006年   22篇
  2005年   28篇
  2004年   27篇
  2003年   30篇
  2002年   23篇
  2001年   31篇
  2000年   17篇
  1999年   4篇
  1998年   2篇
  1997年   4篇
  1996年   6篇
  1995年   20篇
  1994年   25篇
  1993年   3篇
  1992年   1篇
  1991年   4篇
  1990年   5篇
  1989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90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法音》2013,(6):1
前不久,"兴教寺申遗"和"丽江佛像"事件,引发社会广泛讨论,更震动了众多佛子的心。古德云:"不忍圣教衰,不忍众生苦",面对佛教被肆意商业化、庸俗化的现实,我们除了无奈与痛心,也感受到了前所未有的挑战。佛教徒潜在的忧患意识被再一次唤醒,佛教如何继承传统,如何"化世俗"而避免被世俗化的问题,已严重地放到我们面前。近代西方"宗教世俗化"理论认为,宗教从超越的彼岸回到人间是不可抵挡的历史潮流。在文化与价  相似文献   
2.
一、工笔人物画的精髓——传神写意 中国传统艺术的特点是以少胜多、以粹概全,似乎是在不经意中抓住和表现事物的特征,不做作而有天趣,超越表面的模拟,达到"传神写意"的境界.我国古代优秀的艺术作品无不具有这个特色.  相似文献   
3.
唐代诗人刘禹锡的《陋室铭》构思巧妙,通俗清新,脍炙人口,后人推崇备至,纷纷仿作。今录几篇具有时代新意的健身养生铭,供读者玩味,为中老年朋友的休闲生活增添些许乐趣。《老人铭》:年不在高,用脑则灵;资不在深,读书则明。斯是老年,唯吾独馨。书画怡且乐,花木映眼明。谈笑有知己,往来无俗丁。可以练书法,诵《诗经》。无谗言之乱耳,无虞诈之劳形。气清观宇宙,情趣在童心。心里云:何老之有!  相似文献   
4.
作家的幽默     
正古今中外有不少作家身上不乏幽默细胞,他们常常语出不凡,令人捧腹。上世纪30年代,有一次,郁达夫请一位在军政界做事的朋友到饭馆吃饭。吃完饭付账,郁达夫从鞋底下抽出钞票交给堂倌。朋友诧异地问道:"你怎么把钱藏在鞋里?"郁达夫笑笑,指着手里的钞票说:"这东西过去一直压迫我,现在我也要压迫它。"1945年,一次聚会中,郭沫若问广东漫画家廖冰兄:"你的名字为什么取得这样古怪,  相似文献   
5.
近代西方逻辑传播对冯友兰哲学的影响 ,主要涉及哲学观和哲学方法两个方面。就哲学观而言 ,他既指出哲学与逻辑的差异性 ,又强调二者的一致性。其中 ,后者更为冯友兰所关注。就哲学方法而言 ,他把逻辑方法即“正底方法”作为其哲学研究的一种重要手段 ,主要包括 :基本概念含义清楚、明确 ,观念的提出讲求逻辑推导 ,利用类知识阐述哲学思想等。逻辑理性在冯友兰哲学中的自觉融入 ,对其“新理学”体系之建构起到了关键作用 ,为中国传统哲学的现代化、民族哲学的世界化提供了有益借鉴  相似文献   
6.
回顾20世纪西方戏剧艺术,反理性原则一直贯穿其中.无论是象征主义、超现实主义、达达主义、荒诞派等都表现出一个相同的特点,那就是对19世纪传统现实主义戏剧进行全面反叛:首先是对常规的舞台表现手段的反叛,其次是对近乎平面化的表现内容的反叛.戏剧的表现视角也从关注生活的浅层真实走向生活的主体--人所具有的内心的本真状态.  相似文献   
7.
贺来 《哲学动态》2012,(9):30-35
一"中国现代哲学":一个需重新审视的课题中国有属于自己的"现代哲学"吗?这似乎是一个毋需追问而自明的问题。我们可以列举出中国进入现代以来在中国哲学舞台上活动过和活动着的形形色色的哲学流派、哲学思潮、哲学人物,可以用  相似文献   
8.
近几年,学术界对于中国儒家传统文化的研究,取得了引人注目的丰硕成果。然而,问题并没有解决,争论还在继续。有些学者认为未来的21世纪,人们的思想观念将发生重大飞跃,往昔的传统文化无疑将成为历史的陈迹,从而完全被博物馆化了。有些学者则认为,人类历史不能割断,文化也有其不可断裂的连续性。然而,在这世纪末期,有许多人为传统文化在21世纪的命运而忧虑,也有许多人对此持乐观态度。事实上,不同学术观点的相互争论,有利于对儒家文化与现代化这一课题的深入讨论,也有利于各种学术观点的自我完善。鉴此,笔者试图对此发表个人看法,以求教于学术界同仁。  相似文献   
9.
《新人间美学》强调的不是个人,而是人间;不是情感,而是新人类与大人格;不是传统意义上的小艺术,而是与大生命互补互动的大艺术。这种大艺术的无限时空和无限对象,就是由天、地、人建构的大生命或曰大生命网本身。  相似文献   
10.
索引     
《中国哲学史》1995,(1):2-3
凡需本索弓I原文者,请与编辑部咨询室联系。(北京1122信箱) 总论 一、0 p【J中坷哲学的率游问题/张应斌//江汉论坛(武汉), 1994.10.38~4l中固哲学本体论的易学阐释/刘润忠//周易研究(济 南),1994.4.33~39哲学技现与哲学家的欲发现/许玉乾∥攀登(西宁), 1 994.6.16~2i ’简论f{J闼哲学史上知行观的历史发展/王曙东∥安徽教 育学院学报(合肥).1994.4.67~68 中国哲学史专论关于哲学物质范畴的辩证思考/黄世江∥攀登(西宁), j 9 7)4 5.22—26第二届墨学国际研讨会综述/陈朝晖//文史哲(济南)· 1994.6.104~105,94南京金秋儒学国际研讨鲁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