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6篇
  免费   0篇
  2020年   1篇
  2014年   1篇
  2012年   1篇
  2007年   2篇
  2002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1.
陆沉 《宗教学研究》2007,1(1):79-86
本文着重讨论了佛家唯识学是如何通过建立第八识及其种子学说,以解决众生的生死轮回与觉悟解脱等等问题。  相似文献   
2.
莱曼(S.Lehmann)的1994年的论文从三值逻辑角度处理语言中的空词项。弗雷格认为句子的所指是真值,包含空词项的句子缺乏所指,而只有涵义,那么这样的句子不真也不假。莱曼的文章刻画了弗雷格这一思想,但有两点不尽人意之处:其一、对量词进行特殊处理,使得量词公式是二值的;其二,把包含空词项的复合句一概归于第三值。针对上述两点,本文以一度衍推系统为基础,在语义上,以偏解释函数为基础构造了一个非严格弗雷格中性自由逻辑表列系统,使得量词公式是三值的,同时使得一部分包含空词项的复合公式或真或假。  相似文献   
3.
蔡晶 《世界宗教研究》2012,(3):146-153,194
穆斯林种姓是印度乃至南亚地区的特殊历史文化现象,它形成于中世纪时的印度,经历一定的发展变化后,以一种隐性的方式呈现。从构成形式上来讲,印度穆斯林种姓依出身尊卑划分为阿什拉夫、阿吉拉夫和阿贾尔;各种姓集团也具有传统的印度教种姓制度的一些基本特征,即存在等级秩序、流行内婚的习俗、部分种姓与世袭的职业有传统的关联。印度穆斯林种姓与印度教种姓制度并不具有同等意义。种姓作为印度穆斯林社会关系的一部分,呈现出其自身的一些特点。从整体结构来看,印度穆斯林种姓分为两大部分,即源于穆斯林群体特有的等级关系和源于种姓制度的等级关系,因而体现出混合文化的特质。  相似文献   
4.
本文集中讨论了初唐佛性诤辩中窥基、慧沼与法宝之间的论争,通过对三人思想的分析,意在究明唯识新译今学与如来藏学思想的分歧所在,并进而阐明中国佛学与印度佛学义理系统的分别.文章指出,初唐佛性诤辩已经具备了宗派相争的规模,辩者已经尝试从某一特定立场出发来系统化流传中土的诸种佛教经论教说,因此通过佛性问题的讨论,不仅可以大致透析出不同佛学体系的根本分歧,而且也可以从中寻绎出佛性教说与中国心性传统在表达结构上的内在关联.  相似文献   
5.
谭世宝 《法音》2007,(8):25-32,33
一、悉昙文字及悉昙学的源流与传播简介 “悉昙去声”是古印度佛教化的文字学名称“烈督(拉丁文正确转写应为Siddhām)”的标准汉文对音转写,通常简称“悉昙”而省略了“去声”的拼音法的标注而意译为“成就”、“成就吉祥”。由于佛教是建立在众生平等的基本原则上,并作公开的普世传播的世界宗教,以反对维护不平等的印度种姓制度的印度婆罗门教.  相似文献   
6.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