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2篇
  免费   0篇
  2022年   1篇
  2021年   1篇
  2019年   1篇
  2018年   1篇
  2016年   1篇
  2015年   1篇
  2014年   1篇
  2013年   1篇
  2011年   1篇
  2005年   1篇
  2004年   1篇
  1997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在道德问题上,荀子介于功利论与道义论之间.这种复杂的道德学说形态的成立赖于苟子关于心的两种能力的阐发.苟学体系中的道德动机在于“心之所可”所具有的意志决断和行为能力.这种能力独立于由欲望而来的行为能力,是道德主体得以挺立的契机.在此前提下,“心之知”通过分辨、反思、权衡,逐步使这种动机所肯认之价值内涵和达成途径清晰化,并使其在诸种行为动机的争斗中胜出而挺立.荀子在心的这两种能力的基础上建立的道德学说具有形式化的特征,不能保证道德的绝对地位,最终开出法家的端绪.  相似文献   
2.
近几十年来,以神经科学、人工智能、互联网、基因技术等为首的"人学新科技群"飞速发展,并以新科学主义的强势姿态大举进入人文社会科学中,认识人,改变人,甚至制造新人,彻底改变人类政治经济生态。新科学主义高调主张还原论与决定论,否认自由意志。这将深刻影响伦理生活和道德哲学。如何理解和论证自由的存在,是人文哲学刻不容缓的任务。从古希腊哲学到康德、黑格尔和柯耶夫,人文哲学论证了各种类型的自由;"苏格拉底道统"中的知识追求取向和自我成就取向,后者中的斯多亚路径与普鲁塔克路径,以及它们各自对血气的不同看法,都提醒我们在回答这个问题时需要反思和澄清自由的概念和丰富性。  相似文献   
3.
戴震的人性学说是其义理之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建构在其坚实的“血气心知”基础之上的。戴震论“性“,已不单纯局限于“性”之自身,而是具有超越“性”自身的人类学或伦理学的含义。本文将从人性的生成阶段、人性的自然结构和社会结构等方面对戴震的人性结构模式学说做一番梳理。  相似文献   
4.
宝血得胜     
单信 《天风》1997,(11):45-45
尤其在农村许多信徒的口中,经常会听见“宝血得胜”这话语。此语在圣经中并没有出现过,但它的出处仍源于圣经:启示录12章11节“弟兄胜过他,是因羔羊的血……”其所指是,在灵界战争中,信徒要抵挡撒但的攻击而取得最后胜利,并不是靠有形、属血气的武器和方法,而是赖神的大能和羔羊宝血。因为正是基督作为赎罪羔羊替众人舍命流血。  相似文献   
5.
安信义  吴新望 《天风》2014,(1):14-16
<正>经文:《诗篇》65章2节至11节听祷告的主啊,凡有血气的都要来就你。罪孽胜了我,至于我们的过犯,你都要赦免。你所拣选、使他亲近你,住在你院中的,这人便为有福。我们必因你居所、你圣殿的美福知足了.拯救我们的神啊,你必以威严秉公义应允我们.你本是一切地极  相似文献   
6.
性善论面临性白板论、性善恶混论、性三品论以及性善待完成论等观点的挑战。性善恶混论和性三品论最难回应,在汉唐时期曾占据主流。程朱理学为性善论提供了一种形而上学辩护,将性善的本原上推到理,而将人性现实表现中的不善和差异归因于气质。但是这种形而上学辩护面临着类似"游叙弗伦两难"的问题:是因为性本原于理所以是善的,还是因为性是善的才被归本于理?戴震为性善论提供了一种自然主义解释,以对现实人性亦即血气心知之性所做的欲—情—知的心理学分层,代替了程朱理学的形而上学分层。对人性善恶的理解不仅应该考虑人性的构成部分,也应该考虑不同构成部分之间的关系。戴震对人性层次及其关系的分析使性善论能够较好地回应性善恶混论和性三品论的挑战。  相似文献   
7.
8.
渊声 《天风》2016,(11)
正问:我是名普通文员,近来由于种种原因,与上司关系很僵。故此受到一些不公平待遇,甚至被欺侮,心里十分难过。可我是基督徒,不能与上司吵闹,又想不出其他办法来改善我目前的处境。可每天这样又觉得十分委屈,实在心力交瘁,支撑不下去。请问,我当怎么办呢?一位无助者:小文答:小文,你好!首先对你的遭遇深表同情并代祷。由于我们在教内多被教导当效法耶稣谦卑、忍耐、不凭血气行事,所以一旦在世上被人欺负,也是能忍则忍,息事宁人。可是,由于我  相似文献   
9.
庄子的认识论思想可以说是一种自由境界的人生哲学,他所关注的是人在认识过程中生命的精神状态.庄子以"道""物"二分为认识的逻辑起点,认为"形"和"精"的认识属于感官和理性的领域,而对于"道"的认识则属于主观精神的直觉.与三种认识活动相对应,庄子提出"感知""心知""气知"的认识途径.在具体方法上,通过对他人及自身的隐喻言...  相似文献   
10.
袁晓晶 《现代哲学》2021,(1):138-143
早期儒家思想中,孟、荀以"血气"为身体的自然基础,通过讨论"气"的观念,形成"身教"的思想。孟子通过"知言养气"的修身办法,以志统摄气,强调气之浩然与清明;荀子通过"以礼治气"的礼教方法,以教治气,强调气之自然与可塑。孟子的养气说,注重以内在的意志力完成对血气的超越;荀子的治气论,强调以外在的礼义完成对血气的规范。二者合一,形成早期儒家的身教思想,而这一思想对于后世儒学工夫论的发展起到奠基的作用,对今日反思儒家的教化哲学亦有启发之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