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6篇
  免费   0篇
  2017年   2篇
  2015年   1篇
  2014年   3篇
  2013年   1篇
  2012年   3篇
  2011年   6篇
  2010年   3篇
  2009年   2篇
  2008年   1篇
  2007年   2篇
  2006年   1篇
  2003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1.
意境是中国传统美学思想中的一个重要概念。纵观意境审美的发展脉络,其中最重要的就是虚实相生的观点。意境中的虚实关系以意象作为实处探讨的起点,以境界作为向虚延伸的方向,最后在圆融中获得统一,走向融合,完成意境最终的虚实相生。只有做到虚与实的圆融,才能使意境的审美活动在主体的意识系统得到恰到好处的表现,同时也才能产生相应的审美效果。  相似文献   
2.
为了摆脱盲目被动地适应世界的状况,主体自我需要在认识上把形形色色的个体事物纳入到普遍化的观念系统中,考察不同存在者之间的区别和联系。当精神活动转向对整个世界的存在依据以及人生命运的探寻时,哲学思考承担了反省一切经验现象并对价值判断的标准不断进行质疑的使命。而力求使抽象的基本原理与具体知识相对应,以检验那些被人类曾经信赖的普遍存在依据的合理程度,是  相似文献   
3.
美轮美奂的汉代乐舞画像石艺术,是古人留给我们的珍贵遗产,它为深入开掘汉代的哀乐思想和充分认识古人的精神世界提供了不可多得的研究资源。建基于"戚戚亲爱"之上的乐舞画像石,体现了古人亲仁互爱的理想追求。在儒者的心目中,哀乐异构同质相通相生,表达着一种缘于亲亲基础的"K怛"恻隐"之情和亲和哀悲之仁。从乐舞画像石及其题铭来看,过去学界将哀乐相生理解成乐极生悲或忧患意识,是不够确当的。哀乐相生构成了古代儒者道德目的论美学的主要特征。  相似文献   
4.
传统水墨画的构图思想与意境,对现代插画设计有着积极的影响,它所讲究的构图方面的主次分明、疏密相间、虚实相生等都可以被现代插画所吸收、借鉴。但插画在借鉴水墨画构图的同时,也必须掌握插画构图的创新性,使水墨画构图方式在现代插画绘制中得以灵活运用。  相似文献   
5.
三国演义>作为历史演义小说,小说中的虚实问题一直是众多小说评论家争论的焦点.进入当代社会,小说的话语模式虽然发生了改变,但是对历史小说的虚实问题的探究一直都在进行.相对于古代小说评论,这一时期的学者对<三国演义>的虚实问题研究更加深入,更加系统,特别是易中天先生在"百家讲坛"品三国以后,对<三国演义>创作中虚实问题处理的利害得失的评论已成为学术界新的热点.  相似文献   
6.
"实学"一词,虽然在历史文献中出现甚早,但把它作为一个特定的研究对象,则始于20世纪80年代对明清学术思潮的概括①。在不同的时代、不同的语境中,"实学"概念可以有多种不同的涵义。因此,目前学术界对于实学的看法,仍然存在很大的分歧②。一般认为,明清之际是中国实学思潮发展的  相似文献   
7.
<正>四、虚实相生的艺术意境虚实结合理论是中国艺术思想中的一个核心问题,也是宗白华艺术意境论中的重要范畴。宗白华认为,空灵和充实(静穆的观照与飞跃的生命)是中国艺术精神的两元。充实是指艺术执著于人生  相似文献   
8.
序 现今,我们的社会需要不断竞争。这种对竞争的需要,不知不觉地给社会带来了尖锐而深刻的矛盾。这种矛盾,一方面促进了人类发展,另一方面由于过分的竞争,使这种矛盾更加尖锐化,给人类带来许多其他方面的问题。  相似文献   
9.
本期论坛首篇杜书瀛先生的《园林美学漫谈》,虽然谈的是园林,其实触及了中国传统的哲学和美学精神。在论述中多引证宗白华先生关于中西方美学观异同的经典之谈,故此我们又刊发了胡玲玲博士的《美从何处寻?——福柯生存美学与宗白华生命美学的比较》,以便读者较多地理解中国传统美学精神。  相似文献   
10.
该著从中国传统美学的生命诉求与境域缘在构成、中国美学思想之境域缘在构成论与原点范畴、“致虚”“守静”思想与审美缘在构成论、“有无相生”说与缘在构成域之开放性、“阴阳”观与缘在构成思想、“万物化生”构成思想与审美境域缘在构成说、“与‘道’合一”说与缘在构成论、“诚”范畴与审美缘在构成论、审美缘在构成论的文化思想渊源、缘在构成域之审美精神等方面,对“中国美学的审美境域缘在构成论”进行了深入、全面的考察和研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