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5篇
  免费   0篇
  2023年   1篇
  2022年   1篇
  2020年   1篇
  2012年   5篇
  2011年   2篇
  2008年   2篇
  2007年   1篇
  2004年   1篇
  2002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刘叶涛  张家龙 《哲学研究》2012,(2):73-79,129
<正>现代分析哲学家致力于意义的分析,力图通过对语言的分析使哲学科学化。以罗素和逻辑实证主义为代表的前期分析哲学家拒斥一切形而上学,所有导致本质主义的学说均被他们宣布为虚妄。但到  相似文献   
2.
侯忠海 《哲学研究》2012,(3):105-110,118
<正>多位一体与作为辩证法的三位一体产生于古希腊思想,而作为宗教奥秘的三位一体思想在基督教思想中得到凸显。西方哲学史从古希腊开始就从本体论、逻辑学、认识论等各个角度展示着多位一体的思想,只不过各个历史阶段侧重点不一样。莱布尼茨从认识论的层面对多位一体的思想作了深入论  相似文献   
3.
罗素于1900年发表了《对莱布尼茨哲学的批判性解释》,尝试把莱布尼茨哲学当作一个完整的系统来解释。这种解释是逻辑主义的,声称莱布尼茨的整个形而上学都建立在其逻辑学的基础上。尽管这种观点在近几十年受到了一些挑战,但至今仍是英美学界对莱布尼茨的主流解释之一。本文试图  相似文献   
4.
相较于至善学说,康德的完善学说至今仍旧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从而也就无法解释康德在"至善"概念上的暧昧性。传统对"至善"概念的解读都基于"德性"与"幸福"的非对称的统一关系,而忽略了"他人"这一维度。以"自我完善"为切入点,可以在人与上帝之间的神学维度上,引入人与人之间的伦理维度,从而为"至善"概念提供一条新的诠释向度。由此,为康德试图在尘世重建巴别塔的努力做辩护。  相似文献   
5.
本文的目的在于给出一个简单的论证,机器本身没有智能,但人有智能,所以机器有助于人类的思维,但是我们应该对"什么是信息"这个问题持非常谨慎的态度,因此不仅需要在科学上而且也需要在哲学上需要进一步进行论证,这就是哲学家不可或缺以及国际哲学界何以在新世纪伊始将信息哲学称为第一哲学的理据。与此同时,我们还介绍了莱布尼茨为什么被控制论事后追认先驱的典型并从真理再发现的角度将中国《易经》中的那段"筮法"按照数理逻辑的能行可计算理论而不是按先前数论中的同余式进行了重新解释。最后,从科学史的方面将莱布尼茨的二进算数或二进制级数作了一些比较详细的考察,认为它与现代的计算机科学根本没有任何关联。  相似文献   
6.
张西平 《世界哲学》2008,(1):106-111
本文介绍了德国著名哲学家莱布尼茨编著《中国近事》一书的历史过程,《中国近事》的基本内容,以及通过莱布尼茨编辑《中国近事》,他所要表达的重要思想。在全球化的今天,莱布尼茨这些思想的世界意义。  相似文献   
7.
莱布尼茨的思想发展的研究有许多不同的分期方式,但通常大多数研究还是以其1688年的《形而上学论》为界把莱布尼茨的思想分为前期和后期。早期莱布尼茨关注的核心问题之一就是真理论与符号的关系。[1]  相似文献   
8.
桑靖宇 《哲学研究》2012,(5):124-126
<正>莱布尼茨作为17世纪百科全书式的天才思想家,在当时被誉为"自身就是一座科学院"。与其他的哲学家不同,莱布尼茨并未将自身深奥、广博的哲学思想集中表现在一本或数本著作中,而是散见于为数众多的通信、手稿里,让人难免有望洋兴叹之感。从上世纪70年代起,国际学术界经历了  相似文献   
9.
莱布尼茨的和谐(杂多之统一)概念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序  言1 日本人日昭竹内把一体化原则理解为阐发一种有机和整体的思想的必要性 ,为的是能够应付 2 1世纪的人类难题。在此基础上 ,以一体化、联系和共处的形态产生了某些生活形式 ,这些生活形式在理论和实践层面上适合于相互联系起来 ,适合于有可能取得超出文化之外的谅解 ,  相似文献   
10.
胡阳  李长铎 《周易研究》2004,2(2):66-71
本文通过对欧洲现存17世纪中西交流文献的研究考证,否定了莱布尼茨在发明二进制以后才见到先天图的说法.先天图在莱布尼茨发明二进制之前,已被斯比塞尔称之为二进制.从莱布尼茨的信中,可见先天图传入欧洲早于17世纪.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