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8篇
  免费   0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1篇
  2015年   1篇
  2014年   1篇
  2010年   1篇
  2009年   1篇
  2007年   1篇
  2006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1
1.
周薇 《学海》2007,(5):176-183
20世纪以来陈衍研究主要可分为两个阶段.80年代以前,一些诗友诗歌、民国诗话、文学史以及南社为主的革命派,对陈衍的诗话、编纂、诗歌有所评论,但多为只言片语的泛泛之论.而南社等革命派对同光体诗人的否定态度,直接导致建国后陈衍在文学史上地位不尊.80年代后,一批具有特色的专题论文出现,对陈衍的诗学不同程度地作了从概念内涵到义理层面的挖掘,有关陈衍的研究开始走向客观深入.而揭示陈衍诗歌与诗学中所承受的文化思想内涵,应是今后陈衍研究的重要任务.  相似文献   
2.
在当前经济快速发展的背景下,加强传统村落文化空间保护及重构研究工作至关重要。在城市发展过程中,除了要对传统村落空间进行更新和改进之外,更重要的是基于传统村落实现文化空间保护与重构,在促进传统村落经济发展的同时,更好地继承传统文化。在研究过程中,以广东东莞茶山南社明清古村落为例,探讨传统村落文化空间保护与重构存在的问题,并采取有效措施促进传统村落文化空间保护工作顺利进行。  相似文献   
3.
本文的目的在于从符号学的角度解读茶山丁若镛的《周易四笺》。西方的符号学与《周易》是目的不同的体系。不过由于《周易》是由六十四卦和三百八十四爻的符号构成,因此符号学读法与《周易》文本的本质性格是完全吻合的。《周易》符号论的特征在于运用泛符号主义的观点把宇宙的森罗万象看成是符号界。在《周易》里,有记录特定历史事件的卦爻辞,由此我们可以找到复原诞生符号的历史文化空间的决定性线索。笔者将通过探讨茶山对这些卦爻辞的解释,重温茶山的解释所具有的可行性。  相似文献   
4.
朝鲜儒者茶山丁若镛提出了富有特色的"性嗜好说",他以祖述"洙泗之学"自居,直接挑战朱子以理气为主轴的人性理论。本文着重从哲学论理上对它做了检讨。本文认为,茶山的"性嗜好说"必须放在他的灵体三原理结构当中才能得到恰当定位。关于灵体三原理,茶山的表述前后有异,最后呈现为:乐善恶恶之性,可善可恶之才,难善易恶之势。茶山对"才"的理解不同于孟子,他将人的自由意志(权)与能力(能)一起纳入其中,体现了尊重主体能动性的精神,但因此也带来一个问题:为什么一个人喜欢善却不选择善?茶山用"嗜好"来描述人性之"性",实难准确揭示人性内涵。茶山意识到作为"性"的"嗜好"与日常语言中表示爱好、偏好、癖好的"嗜好"必须有所区分,最后提出实际内容为天命之性与气质之性的新的"二重嗜好论",在坚持以"嗜好"说"性"的同时,茶山对他所批评的宋儒二元人性论也做了一定的妥协。  相似文献   
5.
叶扬兵 《学海》2014,(4):193-197
1945年12月24日,柳亚子针对客人23日晚来访时的一系列言论,写下全面反驳的长文《答客难》。经过考证,客人就是邵力子。邵力子竭力为国民党政权及其政策辩护,肆意攻击和指责毛泽东和中共,并多方"规劝"柳亚子。次日,柳亚子奋笔疾书,进行痛快淋漓的反驳。《答客难》表明,尽管柳邵两人私交很深,但当时他们的政治立场却是尖锐对立的,这反映出两人之间复杂微妙的关系。  相似文献   
6.
茶山丁若镛是朝鲜后期实学思想的集大成者,他一生留下了丰富的经学资料。他的经学诠释体制脱离了以往朱子理学形而上的层面,注重现实和实践,同时突出人的主体地位。他的心性论从具体的现实和个体的自律性上来重新认识人,从而确立了其哲学思想的实学依据。他认为心是人的主体,性是心之嗜好。人心虽然有这种嗜好的倾向,但现实中的善恶取决于心的自主之权,心具有自律性。他反对性理学中本然和气质之性的分类,认为在本然上人物性是不同的,在气质上人物性又是相同的。在四端和四德的关系中,与性理学者的“德内端外”不同,茶山提出了“端内德外”,认为四端虽然是先天内在的,而仁义礼智四德则是在实践基础上形成的后天性的存在。  相似文献   
7.
张悦  金圣基 《孔子研究》2023,(4):101-110
丁茶山作为朝鲜后期实学思想的集大成者,其《周易》解释的主要学术贡献之一在于出入汉宋易学,通过批判继承汉代象数易学解释方法,提出了以“易理四法”为核心的易学解释体系。茶山《周易》解释的突出特点在于统合象数与义理,由卜筮而转出“成德”的人文意涵。这主要表现在,茶山充分肯定了《周易》作为卜筮之书与改过迁善之书的双重性质,既将《周易》作为卜筮之书从象数角度对其卦爻辞进行了解释,又试图探讨圣人作《易》之本旨,揭示了其道德人文的义理精神。由茶山之天道观和人道观出发,立足于其《周易》解释中提出的“顺天命”和“改过迁善”工夫,即可揭示茶山《周易》解释的道德修养论特质,即在实践中结合外在道德约束与内在道德自觉两种修养功夫。这在很大程度上克服了性理学重本体轻工夫、重内在道德自觉(内圣)轻外在道德实践(外王)的空疏之弊。  相似文献   
8.
普陀十二景 最早赋题“普陀十二景”的是明代戏剧家屠隆,他在万历十七年(1589)应宁绍参将侯继高邀请,赴山编纂《补陀山志》,赋诗12首,乃“梅湾春晓”、“茶山夙雾”、“古洞潮音”、“龟潭寒碧”、“天门清梵”、“磐陀晓日”、“千步金沙”、“莲洋午渡”、“香炉翠霭”、“钵盂鸿浩”、“洛迦灯火”、“静室茶烟”。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