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8篇
  免费   0篇
  2017年   1篇
  2016年   2篇
  2012年   2篇
  2011年   2篇
  2006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1.
孙娟 《法音》2012,(9):21-26
藏传佛教噶举派二祖米拉日巴的生平传记是藏族文学中的一颗璀璨明珠,传记中他的皈依与修行也一直被作为藏传佛教的典范,为后世各宗派信徒们景仰和模仿。但其皈依噶举派初祖玛尔巴之前的宗教身份,无论是在教内的各种传记中,还是在后世学者的各类研究中,都是众说纷纭,莫衷一是。而这一早期宗教身份的模糊恰恰反映了当时藏地的社会背景和佛教境况,反映了"宁玛派"一词的历史演进和佛苯两教间既相互对立又相互吸收的历史融合过程。  相似文献   
2.
"北布"是白马藏区乡村社会中的仪式专家,他们在村民的婚丧嫁娶、村寨的祭神驱邪等场域发挥着宗教权威的作用.调查发现,"北布”传承和操作的是古老的斯巴苯教.这是产生于上古时期青藏高原的一种原生性宗教,在其他藏区几近绝迹,但在白马藏区还较完好地保留了它的原生形态.在社会转型、文化变迁的背景下,"北布”的生存空间不断萎缩,主要表现为分布地域在缩小,传承人数在锐减,宗教实践也在减少.  相似文献   
3.
作为"使藏族有所开化"的土著宗教和传递藏族文明的"文化丛",苯教在产生伊始便伴随着浩繁的神魔神话。其中,不乏一部分神话篇章将神祖世系、族群蕃衍与男女两性、婚姻家庭挂起钩来,编织出一幕幕"神仙婚配"事以转喻现实、规范婚姻秩序。然而,这些蕴藏着大量教化功能、宣扬神权、控制社会的婚姻神话本该"引起民族学的好奇之心"却未得到应有的重视。鉴于此,本文拟披沙剖璞、索引文献,专题解读四部经典苯教婚姻神话的丰富内涵,以弥补缺失、阐发思考。  相似文献   
4.
川北苯教名寺——苟哇象仓寺历史考证及现状调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苟象寺是历史上著名的苯教寺院之一,在川北藏族社会具有很大的影响。本文主要考察了苟象寺的历辈主持象帕大师的传承,历史上的属寺和所属部落领地,以及寺院的法事法会、教育体制、传承和现状。  相似文献   
5.
浅谈朗达玛灭佛的背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公元7世纪到9世纪中叶,史称佛教在西藏早期发展的“前弘期”。佛教进入西藏初期,与西藏的本土宗教苯教发生巨大的冲突和激烈的斗争,其最突出的表现则是吐蕃第九代赞普朗达玛(841—846年在位)大规模灭佛。朗达玛灭佛是藏族历史中佛苯教斗争最具影响的事件,它最终确立了佛教在藏族历史中的地位。本文着重分析促使朗达玛灭佛的各种历史动因。  相似文献   
6.
在唐宋敦煌宗教史的既有研究中,对苯教始终付诸阙如,然敦煌藏文本佛教疑伪经、苯教仪轨书、占卜书、医书等相关资料显示,苯教教团不仅曾经流寓敦煌,而且在经受敦煌佛教界竭力排挤的境况下,仍广泛地从事丧葬祭祀、占卜禳厌、驱鬼疗疾等宗教社会活动,并在特定时期扮演着敦煌吐蕃族群利益代言人的角色。同时在宗教仪轨、民俗信仰等领域对敦煌佛教和社会生活产生持久的影响,是敦煌区域史中不应忽视的宗教力量。  相似文献   
7.
前宏期的吐蕃王朝在国家的建构过程中一直面临着各种危机,主要包括民族、国家的认同危机和政权建设的渗透性危机等。在固有的社会结构下,赞普王权始终面对着苯教同地方豪族势力间联盟的挑战。为了建构一个自上而下的文化和信仰体系,从而牢固树立自身权威,赞普将目光投向了佛教及其所代表的文明。因此,自松赞干布迄朗达玛时代的前宏期,围绕吐蕃上层社会的始终是赞普王权、地方豪族权势、苯教教权和佛教势力间的权益博弈,也正是这种“零和博弈”最终加速了吐蕃王朝的毁灭。  相似文献   
8.
施义 《宗教学研究》2017,(2):176-183
四川省甘孜藏族自治州西北部的德格县,是川西苯教传播发展的重要地区.本文从法会、供奉神系和组织管理等方面对德格地区现存苯教寺院历史和现状进行梳理,阐明德格苯教的基本情况和总体特征,从而揭示苯教长期影响德格社会的历史原因.本文对丁青寺被毁和重建的原因也进行了解读和思考.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