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7篇
  免费   0篇
  2023年   1篇
  2012年   1篇
  2011年   2篇
  2006年   1篇
  2005年   1篇
  2002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1.
"多病则与学道者宜,多难则与学禅者宜",苏辙却因有"喜汝因病悟,或免终身著"的示疾而病的禅学思想。"示疾而病"的苏辙以维摩自喻,在深层意义上,是他借维摩诘而表现其忧以天下、以乐天下的人格理想。  相似文献   
2.
北宋神宗时期,四川成都出现了一位高道蹇拱辰。他因悟人生之虚幻,离家远游各地,居庐山修道,期间又到京师,与苏轼、苏辙、秦观、贺铸、李龙眠等名士交往。在内丹修炼尚未盛行之际,蹇拱辰结合《黄庭经》,创立了  相似文献   
3.
与北宋流行的以孙复、刘敞、孙觉等人为代表的“新《春秋》学”乃至先前三传专门之学相比,苏辙的《春秋》学表现出显明的特点以《左传》为本;迁经以就传;“不专为例”;尊王而又是霸;持绝然对立却又渐进“楚”的夷夏观。  相似文献   
4.
苏辙与佛教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北宋文人苏辙,一生与佛教有着密切的关系。如果说他早年对待佛教的态度,更多是一种文化层面的欣赏的话,那么中年由于新旧党争,二度贬谪,佛教便越来越成为他精神上的支柱。晚年苏辙退居颖上,著书立说,三教调和的思想更加明显。所著《老子解》,宣扬“复性”论,融通儒、释、道。所有这些,在他的诗文中也都有所反映。他的佛教信仰,综合了文化、宗教、哲学、实践多个层面,而这一切,又和他一生的遭际、交游、个性是分不开的。  相似文献   
5.
修心如何     
人生在世,重在修为。古人云,"吾日三省吾身","国之本在家,家之本在身","愿尔顾修名,慎勿污青史"。无论是"修名",还是"修身",凡此种种修为,无不皆是修心。修心如何,修心是"戒",是"养"。因此有戒贪杯、戒好色、戒贪财、戒使气等种种说法。而"酒、色、财、气"中,最重要的却是"气",一气之下,理智丧失了,失足了,便成千古恨。故而,凡修为归根到底就是"养气"。历史上,孟子、苏辙称得上是善于修为的人,  相似文献   
6.
萧相恺 《学海》2002,(4):177-181
从小说家的层面 ,对苏辙的生平思想作了述评 ,指出其笔记小说《龙川别志》主要反映了苏辙的政治主张。其主张平和稳妥 ,有时趋于保守。而其政治主张的哲学基础则是儒家的以民为本和黄老的无为而治。《龙川别志》专记王公大臣的遗闻轶事 ,尤其集中反应了宋真宗、仁宗之世宫廷的内部斗争。而这些记载 ,正是小说、戏曲中“狸猫换太子”“仁宗认亲母”故事的本源。  相似文献   
7.
在注《老》史上,解读“道法自然”历来有一分歧:一说以“道”为至高依据;一说以“自然”为最终依据。王安石和苏辙的《老子注》亦体现出这一区分。王安石认为“道法自然”以“道”为万物之本;“法”乃道体在现象界展示自己的方式,即所谓“法度”;“自然”意为“道”成法度乃自己如此。苏辙将“道法自然”解释为“道”效法“自然”,将“自然”置于“道”之上,“自然”既是万物生发的内在力量,也是人真实本性的自然呈现,其发展趋势具有自发的秩序性。王、苏二人之解读分歧肇始于“道”与“自然”的关系,并以此建构起各自的政治实践活动,王安石强调“尽法”,而苏辙更强调“复性”;在此基础上,两人以人为中心阐释出政治秩序构建的两种不同模式,即落实在政治治理中的推崇“法度”和关照“民情”。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