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6篇
  免费   0篇
  2021年   1篇
  2017年   1篇
  2012年   2篇
  2009年   1篇
  2008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1.
墨岩 《佛教文化》2012,(3):72-77
1994年4月,山花烂漫的江南小灵山之麓,中国佛教协会会长赵朴初先生穿过山野间的藤蔓,来到此处仅存半壁古寺残垣的山坳,亲自为灵山胜境选定了地址,并留下了“小灵山中建禅场”的诗句。  相似文献   
2.
生态危机问题直接体现为人与自然的关系问题,特别是人与自然的伦理道德问题.在生态问题已成为全球关注的世界性问题,成为关联全人类的伦理道德问题的情况下,建设性后现代主义提出的生态伦理现强调:尊重传统,提倡合作化的、和谐式的、有机联系为前提的,能够成就每个个体幸福为目的的伦理观.这一伦理观的基本原则是重建人类的自为责任,在自为责任的带动下,共同实现人与自然、人与人和谐共处的人类福祉.  相似文献   
3.
边慧媛 《法音》2021,(2):40-44
一、问题的提出古代印度佛教寺院,通常依靠与净人分数,获取受封土地内,包括耕垦种植在内的各种利益,利率原则上为六分取一。然而,僧人放弃"分数",自为经理农田的现象同时存在。至于具体操作方式,依义净所记,即为"自使奴婢,躬检营农"[1]。  相似文献   
4.
明中后期,由于商品经济的发展以及资本主义的萌芽,出现了形形色色的功利主义思潮,这其中包括了何心隐的"聚合育欲说"、陈确的"治生为本说"、顾炎武的"百姓自为说"以及顾宪成的"以利佐义说"。这些功利主义学说包含着不同的理论内容:何心隐的"聚合育欲说"强调普通百姓的基本物质欲求的合理性,陈确的"治生为本说"要求读书人关注个人生计,顾炎武的"百姓自为说"认为普通百姓的利益追求能够推进社会公正,而顾宪成的"以利佐义说"认为商人的牟利行为有助于他们成就道德行为。上述种种学说或多或少地突破了儒家的传统,反映了当时人们的思想观念已经产生了深刻的嬗变。  相似文献   
5.
明斌 《法音》2009,(12):35-37
我与佛源师父的缘份.用自己的话说是前世因缘今生见.今生的缘份定来生。2007年春节.我随中国佛学院的耀发法师和郑舒元居士一行去广东云门寺拜见佛源老和尚.2008年4月我决定到云门寺短期出家.到了常住以后老和尚非常高兴.在病中亲自为我剃度.我今生至死也不会忘记当时的情景.他老人家问我:  相似文献   
6.
萨特的存在主义是在笛卡尔视角中的世俗存在主义。在此基础上建立起来的人道集笛卡尔传统和存在主义的人道主义理念于一身。人的在世,从提问开始。提问产生虚无和否定,人是对自己采取否定的态度存在,是自为的存在。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