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篇
  免费   0篇
  2024年   1篇
  2020年   1篇
  2005年   1篇
  2000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1.
清初图学批判运动与乾嘉汉学复萌之间相隔数十年,两者在批判宋代以先天、河洛为代表的图书易学上秉持一致态度,但在对治《易》正途的理解上,前者认为当效法王弼、程颐之易学,以义理研习为务;而后者则高扬“汉学”大旗,力主恢复两汉象数易学的传统。因此,图学批判运动实与“汉学”无涉,清代易学中之“汉学”范畴理当适度缩减,将其起点延后至惠栋。“汉宋之争”说和“两派六宗”说分别将两汉象数易与宋代图书易、义理易与象数易相对立,然而两说均无法在二分法中合理安置象数易学、义理易学与图书易学的位次及关系。以象数、义理、图书三分,可以成为对历史上易学类型划分的修正方案。  相似文献   
2.
李敬峰 《孔子研究》2024,(1):138-147+160
《大学》是明清之际“朱、王之争”的典据所在。与阎若璩并称为“清初经师”且为清初启蒙期代表人物的胡渭,承袭由《大学》介入“朱、王之争”的学术共法,通过撰写九万余字的《大学翼真》来积极回应这一全国性的学术思潮。他首先致力于“正经”,以“折中今本,否定古本”的形式重定《大学》文本,打造“胡渭改本《大学》”。而后进行“释经”,以“尊朱辟王”的形式对《大学》的义理骨架“三纲领”以及“八条目”的核心“格物”给予发明和推阐,显豁出“注重训诂”“广引诸家”和“汉宋兼采”的学术特质,从而衍生出丰富的学术史意义:一是以取证于经书的形式将“朱、王之争”从义理的战场延展至考据的战场;二是助推明清之际“尊朱辟王”思潮壮大,成为朱子学再度官学化的重要推手。  相似文献   
3.
胡渭对后人以"五行生成数"和"九宫数"为"河图"、"洛书"的来龙去脉进行了剖析,辨明了五行、九宫与八卦的关系,指出,春秋战国时期的阴阳五行之说,是一套独立的系统,它的五行生成之数说与<周易>中的天地之数说还是相矛盾的,也没和八卦发生任何关系."九宫数"原本与九数图的"河图"(或称"洛书")也毫无关系,也是后人硬把它们扯到一起的.胡渭的考证虽有待进一步的深入,但他认为五行数、九宫数与八卦、古河图原不相涉的说法,还是无可辩驳的.  相似文献   
4.
17世纪中叶儒者在亡国之痛中藉由回归传统经典,从事新的研究工作。他们注意到原属于道教的思想学说阑入儒学,尤其集中于易学之中,兹事体大,必须将儒道之间的界线划分清楚。此即本文所称“儒道之辨”。胡渭《易图明辨》一直被视为当时最具代表性、最能穷溯本末的一部易学著作。本文除前言和结论外,主要分为四个部分:1.介绍《易图明辨》写作背景、胡渭生平及其进入儒道之辨论辩的历程;2.分析《易图明辨》的整体撰著方法;3.分析《易图明辨》对易图源流发展中三个重要问题所作的分判;4.分析“儒道之辨”中“破”、“立”及“补”三个历程,以见《易图明辨》一书在学术史上的位置。结论认为,在“儒道之辨”的第一阶段,学者直接攻击北宋以降的易图之学,着意于“破”而非“立”;胡渭《易图明辨》标识了第二个阶段,为历代易图种种相关的学说寻觅其各自的源流归属,在这基础上再行评价,亦即重在“立”而非“破”。第一、第二阶段所未解决的关于朱子易图思想的问题,历经王懋及纪昀等学者的辨正,重在补充,为第三阶段。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