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11篇
  免费   0篇
  国内免费   4篇
  2024年   2篇
  2023年   3篇
  2022年   3篇
  2021年   3篇
  2020年   4篇
  2019年   1篇
  2018年   3篇
  2017年   3篇
  2016年   2篇
  2014年   13篇
  2013年   5篇
  2012年   9篇
  2011年   9篇
  2010年   7篇
  2009年   3篇
  2008年   7篇
  2007年   6篇
  2006年   6篇
  2005年   7篇
  2004年   1篇
  2003年   1篇
  2002年   1篇
  2001年   3篇
  2000年   3篇
  1998年   1篇
  1997年   1篇
  1996年   2篇
  1995年   1篇
  1994年   1篇
  1993年   2篇
  1990年   1篇
  1988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1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欧阳竟无在《唯识抉择谈·抉择体用谈用义》中给出三重四种体用观。第一重“粗言”体用,第二重“细别”体用,第三重“以相明体用”;其中第二重又区别“体中”与“用中”,提出两种体用观:这样就有四种体用观。其中,第一种照应了中国传统体用理论框架;第二种将“体用”与“唯识”联系起来;第三种“种子为体,现行为用”是欧阳的创见;但最能代表欧阳思想精神的是第三重也即第四种体用观,因为在这里欧阳其实已经扬弃了体用概念于“相”的思想中。正是出于对“相”的重视,欧阳不但越出,而且批判传统体用观,拒绝一往而谈“体用”。  相似文献   
2.
李艺  肖风 《心理科学进展》2021,29(10):1887-1900
自动观点采择现象已有很多研究证实, 但其产生机制还存在争议。目前存在内隐心智化与潜心智化两种观点:前者认为自动观点采择是自发采择他人视角的领域特殊加工; 而后者提出自动观点采择实质为反射性注意定向、位置的空间编码等领域一般加工, 模拟了心智化在社会环境中的作用。在内隐心智化和潜心智化可独立或共同运行的基础上, 提出了内隐心智化和潜心智化协同作用模型。未来研究应借助先进的技术手段研究多样的被试群体, 探索自动观点采择的作用机制。  相似文献   
3.
不久前,父亲胡振华带我们去京郊晋谒了一座伊斯兰教先贤的古墓,给我们讲了不少有关回族族源的历史知识。  相似文献   
4.
高兵 《管子学刊》2003,(2):42-45
“足智”、“多匿智”是重要的齐俗内容和齐人的性格思维特征。匿智以足智为前提,是足智的具体表现形式。姜太公开齐人足智、多匿智的一代风尚,《管子》、《孙子兵法》集中反映了齐人足智、多匿智的性格思维特征。产生这一齐俗的原因有三,一是太公作风的影响;二是齐国近千年工商业社会的磨炼和薰染;三是浩瀚无垠、诡谲多变的大海拓展了齐人高度的思维能力和奇特的想象力。  相似文献   
5.
本文首先提出了“人因科学”这一创新的学科群概念来表征工程心理学、人因工程、工效学、人机交互等相近领域。尽管这些领域的研究角度不一样,但是它们分享共同的研究理念、对象以及目的。我们近期的研究表明,人工智能(AI)新技术带来了一系列新的人因问题,而作为人因科学研究对象的人机关系呈现出从“人机交互”向“人智组队式合作”的跨时代演进。这些变化对人因科学研究提出了新问题和新挑战,需要我们重新审视基于非智能技术的人因科学研究范式和重点。在此背景下,本文梳理人因科学研究范式取向跨时代的演进,总结我们近5年所提出的一系列用于丰富人因科学研究范式的新概念模型和框架,其中包括人智协同认知系统、人智协同认知生态系统以及智能社会技术系统的模型和框架。本文进一步从人因科学研究范式取向的角度进一步提升这些概念模型和框架,提出智能时代人因科学研究的三种新范式取向,分析相应的应用意义,并展望今后的研究方向。同时,针对智能时代人因科学研究重点的跨时代转移新特征,本文从“人智交互”“智能人机界面”“人智组队合作”三个方面展望了今后人因科学的研究重点,揭示出人因科学新研究范式取向对未来研究重点的作用。我们认为,人因科学的研...  相似文献   
6.
《佛教文化》期刊(1992.1—2)中,载有张中行先生写的《禅的禅外说》一文,他举出禅外说禅的四点理由:一、有怎样想就怎样说的自由,没有在禅堂参禅的麻烦。(不求参究但要弄清开悟所得是怎么回事?)。二、禅,作为文化史的一种现象,记述事实,分析因果,评定是非,只能站在禅外。三、禅境迷离恍惚,难于理解,必须使常人清晰易解,容易接受。四、有关史料问题,去伪存真,应站在禅外。其中心思想,如他说:“说禅,我站在禅外,以科学常识为依据,解释、衡量看似难解的种种。”他如何以科学常识解释禅。  相似文献   
7.
俗话说的“四两拨千斤”,就是太极拳技法,即以巧以智胜人的功夫。你一拳似有千斤凶猛地抡过来,我轻轻地一闪以四两之力拨过去;由于你用力过猛,一拳打空收不住,自然会一下踉跄趴下去。在人际交往中,妙语“四两”,亦可拨动“千斤”。  相似文献   
8.
采用跳台法和避暗法观察中医秘方TCM901和TCM902以及脑复智和尼莫地平对樟柳碱所致记忆障碍的改善作用。结果表明,它们均可较好地改善记忆障碍。使动物下跳台或步入暗箱的潜伏期明显延长,并使它们的错误次数明显减少。结果还提示,TCM901和TCM902的作用与脑复智和尼莫地平相比,效果几乎相仿,但其中TCM902的效果似乎更好。  相似文献   
9.
潘威  汪寅  陈巍 《心理科学》2017,40(5):1274-1279
社会认知的机制一直存在心智化与具身认知观点的争论。前者认为社会认知是对心理状态的推测,而后者则认为社会认知是具身实践活动。虽然,心智化研究者认为具身认知有关灵长类动物和婴儿的社会认知的解释可以兼容于内隐心智化,但内隐心智化在解释社会互动时仍然存在间接性的问题。近期,潜心智化理论旨在挑战上述立场中有关社会认知先天论的预设,该理论将个体的潜心智化视为内隐心智化的替代,通过检验与分析相关研究的构想效度,强调社会认知是从非社会性的一般认知功能中衍生而来的,这种立场在社会认知的领域特殊性与非社会认知的领域一般性之间建立起了纽带,从而挑战了心智化与具身认知的争论。未来研究应设计更为严谨的心智化研究方法并对其进行方法学验证,借助先进的技术手段,尝试在神经科学层面探索一般认知功能与社会认知的关系。  相似文献   
10.
大学生生命智慧与应付方式的关系探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本研究探讨大学生生命智慧的现状,揭示大学生生命智慧与应付方式之间的关系.采用自编<大学生生命智慧问卷>和<大学生应付方式问卷>对472名大学生进行调查,结果发现:大学生生命智慧的整体水平较高,并存在明显的年级差异和性别差异;生命智慧与应付方式之间存在高相关,在面对挫折时,富有生命智慧的大学生多采用调整心态、调节情绪、总结经验、转换视角等积极的应付方式;生命非认知智慧是应付方式最重要的预测变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