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5篇
  免费   1篇
  2023年   1篇
  2020年   1篇
  2019年   1篇
  2017年   1篇
  2015年   1篇
  2013年   1篇
  2011年   2篇
  2010年   2篇
  2009年   2篇
  2008年   7篇
  2007年   2篇
  2006年   3篇
  2004年   1篇
  2001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汪维藩 《天风》2011,(6):25-26
(七十七)呼唤那人亚当偏离上帝后,内心首先生发的是感和畏惧,但上帝呼唤那人归回。上帝的呼召不一定是用响在耳边的人的语言。声声呼唤,可能是微风,可能是海涛,可能是山啸,响在心头。我曾经历过上帝的呼唤,尽管当时一无所知。1 944年秋,母亲去世后,我心情变得十分凄凉。1945年夏,哥哥结婚,婚筵上我用高脚杯连喝白酒23杯,喝得烂醉如泥,  相似文献   
2.
把礼、义、廉、视为国之四维,提出“四维不张,国乃灭亡”治道思想的是《管子》。历代学者对其持肯定态度,但柳宗元却是例外。他以《管子》释义四维有误、“廉与,义之小节”“不得与义抗而为维”为由,论证四维论的提法不确切,进而得出“四维者非管子之言”的结论。实际上,这是一种教条主义的学究式裁断。  相似文献   
3.
耻感与尊严     
感是我在他人面前的一种特殊情感.他人在这里成为我的一面镜子,我在他人面前反观自照.我从他人那里认识我的存在、我现在的样子.因而感就其实质来说是我的感,它指向了自是,是自我的呈现.我之所以感到羞,是我存在的欠缺,感则是对这种欠缺的自觉意识.感的存在表明一个人善心犹存,还有人之为人的尊严存在.感的存在是一个人自尊的显现,并通过怨恨、苦恼等心理活动促进一个人尊严的提升.  相似文献   
4.
道德耻感的基本样态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道德感的内容丰富多彩,并通过多种多样的羞心理体验形式表现出来.其基本样态包括:自然感和道德感、自律性感和他律性感、先感和后感、个体感和群体感、德感和才感,等等.  相似文献   
5.
感是道德的根本,是主体性道德人格的内核.在伦理学意义上,知荣明是"成为一个人"和"尊敬他人为人"的根据和基础.感教育的根本目的在于,使人"成为一个人并尊敬他人为人".  相似文献   
6.
"八荣八耻"的道德哲学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宋希仁 《伦理学研究》2007,(1):19-23,33
“八荣八”的社会主义荣辱观,把社会主义道德的要求聚焦到荣辱观,集中点击人的良心,可谓四两拨千斤;“八荣八”督促人们作出善恶选择,启迪了个人的道德自觉、自主和自律,同时也强调了公民的道德权利和义务;“八荣八”的落实重在修养和践行,为社会主义道德建设与和谐社会的构建创造了精神条件。  相似文献   
7.
耻感与道德体系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在主张德治的儒家和主张法治的法家两大道德哲学的历史传统及其所代表的个体道德和社会伦理的两大道德哲学的逻辑体系中,感都是道德哲学体系的原素和原色.感的伦理根源和伦理动力是个体"成为一个人"的向伦理实体和人的公共本质回归的精神运动.感的道德本性是作为"主观意志的法"的道德自由,因而它的更深刻的本质不是他律而是自律,不是制裁而是激励,是推动人们在道德上自强不息、止于至善的精神力量.  相似文献   
8.
"仁义礼"三位一体是先秦儒家思想的总脉。它肇端于孔子,完成于孟子,系统阐述于荀子。在此三位一体架构中,"义"的地位举足轻重,它上承"仁",下起"礼";大而言之,则上接于"道",下侪于具体语境。对"义"的涵义需于仁、义、礼或者道、本心与语境三者通融一贯的整体意象下予以把握,"理"、"宜"、"意义"和"正当性"等具体涵义均来源于此一整体意象。"义"的核心意蕴则为"道德辨别力","仁"或者"道"通过它得以落于实行;反过来,对外在规范(礼)的践行亦可由之达于至道。概言之,"义"是沟通外在情境与道德本体的枢轴、实现情理转化的关键。同时,道德辨别力具有自我创新的特性,借助它,"仁义礼"三位一体结构便成为一个动态的体系而永葆活力。  相似文献   
9.
耻感与存在   总被引:23,自引:0,他引:23  
本文从存在本体论维度审视感。以否定性方式表达了人的内在规定性,感则是以否定性方式把握善。感形成于对善、自我及二者差距的自觉意识。感是一种积极的道德情感,它既是道德自律的内在根据,亦是道德义务、责任、良心的特殊存在方式。有无违是社会风尚清明的基本条件之一。  相似文献   
10.
李海 《道德与文明》2008,1(1):30-31
一个人能否在道德上自律,不仅与其理性认知水平有关,而且与其感的发展水平密切相关.分析感与自律的关系,对实现个体的道德自律,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