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4篇
  免费   0篇
  2017年   1篇
  2011年   2篇
  2009年   1篇
  2008年   1篇
  2007年   1篇
  2006年   1篇
  2005年   1篇
  2004年   1篇
  1994年   1篇
  1990年   3篇
  1989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生活在广西大瑶山上的瑶族分五个族系,汉族称他们为:茶山瑶、花兰瑶、坳瑶、盘瑶、山子瑶,他们语言各异,风俗有别,本文就道教文化与茶山瑶民间文化之关系,谈一点粗浅认识。 (一) 茶山瑶崇信道教,其中又分为“道公”、“师公”两大支系。在茶山瑶中,论信教与否,人人皆信,但是能够举行“度戒”(传授法术的仪式)的人,则是少数,而且只限于男子。以金秀、白沙、六拉、昔地四村为例,计有师公四十五人,道公五十二人,共九十七人。  相似文献   
2.
晚唐北宋以来,内丹炼养术风行一时,道教符箓派亦践行此术,遂产生出了一些新符箓派,如天心正法派、灵宝东华派、神霄派、清微派、净明派等.这些道派既承袭了北帝派、镇元派的道法传统,兼行上清与正一之法术,更援引内丹之法,出现了"内丹外符"的新气象.所谓的"内丹外符"或谓之"内修外法",即将内炼神气与外施符咒术结合为一.  相似文献   
3.
章琳 《中国道教》1990,(4):40-41
新余道教,始于西晋。唐宋以来,修院建观,蔚然成风。金元之际,道教进入鼎盛阶段。明朝正统、嘉靖、万历年间,道教亦很发达。明末以后,道教逐渐衰弱,而民间的丧葬、斋醮、祭祀、节令、祷雨等道教活动,仍然流行。一、著名人物晋朝王朔,渝(余)北人,居栖梧山,许真君过其家,授以修炼之术。相传许真君登仙时,遗以香茅一根。许说:“植之久服,甘能养血,辛能养节,苦能养气,鹹能养骨,滑能养肤,酸能养筋,和以苦酒,可以长生。”唐朝陈太素,字静甫,渝(余)南浮田人,与四川罗太冲同见华阴道士王能,得炼白石法,将白石煮化成霜,服之飘然若生羽翼。唐武德二年八月,乡人筑坛于炼石之地。  相似文献   
4.
南宋嘉熙三年(1239年)宋理宗命龙虎宗正一第三十五代天师张可大提举三山符,领主江南诸道派。唐宋盛极一时的茅山宗由此失去了符三山主导地位。元兵南渡,皇室对龙虎宗更加尊宠礼遇,茅山宗重心日渐南移,“辅教大师”杜道坚别起炉鼎,力倡“皇道帝德”、“形神兼养”之义理,播迹江浙苏杭一带,为茅山宗在元代的发展作出了特殊的贡献。杜道坚(1237-1318年)字处逸,自号南谷子,当涂采石(今安徽当涂)人,西晋著名学者杜予之后,少有超凡脱俗之志,年十七辞母寄迹郡之天庆观,师事虚白陈元实。后入茅山,于山岩树林间结草为庵,为上清派第三十八代宗师蒋宗瑛…  相似文献   
5.
钱捷 《现代哲学》2006,(6):66-72
存在主义作家伽缪在其《西西弗的神话》中通过“背谬”概念表达了对于人的存在意义的反思。这一意义体现于人的有限性和其完美与大全的理念(超越性)之间无法消解的张力。该文在确定这一点的同时,指出了这种背谬意识是西方文化隐密的本质,也是其异于中国传统文化的深层根据。  相似文献   
6.
7.
道家和道教的关系问题,这是一个近年来曾引起学术界重视和较多讨论的问题。第一、二届国际道教大会对道家和道教之关系问题给予了较多讨论。一般来说,"欧美学者将以老庄思想为中心的道家与作为宗教的道教视为一体,而在日本则区  相似文献   
8.
学衡派是诞生于上世纪20年代,以《学衡》杂志为平台、由具有共同学术立场的知识分子群体构成的一个具有文化民族主义色彩的学术流派。它的主要代表人物有梅光迪、吴宓、胡先骕、柳诒徵、刘伯明、汤用彤、缪凤林、景昌极、林损等。虽然学衡派成员的思想各有不同,但却具有一些  相似文献   
9.
符咒,或称咒符、道教法术。符指符篆,符是书于黄色纸帛上的符号或图形,篆是载录于诸符间的天神名讳秘文。道教认为,符篆是天神的文字,传达天神的旨意,用之可以召神劾鬼,降妖镇魔、治病除灾。咒是咒术,应用咒语祈请神明,诅咒鬼蜮。  相似文献   
10.
巍巍武当,春意融融,七十二峰以它独有的风姿,阔博的情怀,翘首东南……道教尊它为“玄天真武上帝”的发源圣地,武术界也尊它为“武当拳”的发源地。归来了,千里迢迢,几经周折,终于来了。一九八九年前来武当山游览观光、寻根防祖的台湾道教代表团达三十余个,六百余人。今年仅一季度武当山道协就接待代表团50余个,1600余人。据台湾民政厅和《民族晚报》统计,台湾正式登记在案的宫、观、庙、宇达四千七百余座,其中道教宫观约一千余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