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篇
  免费   0篇
  2017年   1篇
  2014年   1篇
  2008年   1篇
  2005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1.
《六祖坛经》是唯一一本由僧人而非佛菩萨所著却被佛教界和学术界共同称之为经的禅宗著作,“经诵三千部,曹溪一句亡”,在笔者看来它的经典性不仅由于法门精妙不可思议,而且在为人说法的高明,不可恩议而不无思议。本文选取六祖自悟、为众人说法合集的《机缘品》之前六品,考察《坛经》叙事次第,对其字字珠玑环环相扣的经说风格略作解读。  相似文献   
2.
东亚儒学与东亚儒者的经典意识密切相关且互为因果,它既立基于经典文本之上,又因对经典文本的诠释而存在与发展。从文本视域看,儒家经典作为儒家思想的意义源发地,有着向着现在言说的"同时性",它能够被带入现时代并在当下视域中开放自身意义的多样性诠释。从诠释者视域看,东亚儒者对儒家经典进行阐释的诠释学处境,建立起儒家经典与东亚儒者之间具有主体间性特征的对话关系,在一问一答的逻辑中,让潜藏在经典中的真理进入诠释者不断更新的前理解结构,进入现代意识,并与现代意识一起构成新的意义统一体,走向未来。东亚儒学的经典意识具有这样的诠释学效应:东亚儒学经典诠释的任务不是去追溯儒家经典的原意和阐论解经者在经典诠释上表现出来的主体性,而是要在一种开放的诠释学处境中建立诠释者与经典之间视域融合的意义联系方式,追求相互理解、达成共识性意义诠释之主体间性效果。就此而言,东亚儒学倾向于把理解变成自我理解,满足解经者生命意义的自我确认以及经典与解经主体相互承认双重目标,从而将自身解释为一种基于经典与诠释对话关系而动态演进的思想传统。  相似文献   
3.
每次双休或长假结束,许多家长、老师都在为一个“经典性”的问题挠头:怎样把孩子们的象风筝一样飞得又高又远的心卓有成效立竿见影地收回来呢?我的一位心理医生朋友的“收心血法”也许可给您点几点帮助:  相似文献   
4.
文章简要介绍了学习的行为理论中的三种类型,并且重点探讨了社会学习理论在市场营销中的作用,以求为该领域的进一步研究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