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6篇
  免费   0篇
  2023年   2篇
  2014年   1篇
  2012年   1篇
  2008年   1篇
  2006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1.
刘小波的隶书创新,主要有两种表现方式:一种是将篆书、楷书和行书等不同书体的元素融入隶书创作,让人有耳目一新的感觉;另一种则是将甲骨文、金文和简帛文等各种文字的写法融入隶书创作,形成隶书新的书写风范.刘小波的隶书作品里蕴涵着多姿多彩的生命信息,具有了"方圆劲秀,清润华美"的风格,达到了极高的艺术境界.  相似文献   
2.
李骏骁 《美与时代》2023,(8):126-128
吴让之为赵之谦印谱作序时,提出了赵之谦印文处理“让头舒足为多事”的观点。鉴于“印从书出”之论,从“让头舒足”一词入手,爬梳其相应概念、历史,认为吴氏此评系承袭了其师包世臣的书学理论,并以“让头舒足”现象最明显的赵之谦篆书为对象进行研究。研究表明,赵之谦篆书受汉魏六朝碑刻、印外求印思想、好友胡澍启发、自身审美追求等多方面因素的影响,进而得出赵之谦书、画、印皆贯彻“让头舒足”现象的结论,肯定赵之谦书、画、印艺术的内在审美,立足汉魏六朝的求古和杰然特起,以及其不与时同的艺术品格。  相似文献   
3.
杜滨 《美与时代》2014,(7):93-93
楹联是从古代诗文辞赋中的对偶句逐渐演化、发展而来。无论是楹联书法还是楹联文学,都属于中国的传统文学,作为中华民族文化宝贵的财产一部分,楹联书法必须要发展,而且要重点发展。  相似文献   
4.
徐学标 《管子学刊》2012,(2):119-122
古今学者关于“篆书名实”问题的观点,均存在难以自圆其说之处.究其原因,主要在于把秦《泰山刻石》风格作为篆书标准,先入为主的定势思维使然;《泰山刻石》作为秦篆形态之一种,其风格的产生与铭石书的特殊社会功用,书写载体及工具的性能等密切相关,其线条与结构形态均非毛笔自然书写的结果.  相似文献   
5.
巩绪发 《管子学刊》2006,(4):117-119
篆书是中国书法艺术的最早存在形态。篆书历经殷商、西周、春秋战国和秦代的不断发展,从大篆到小篆,由草而工,最终达到了和谐、规范和整饬的形式美的极致。然而,艺术形式雅化到极点的结果却往往是此种艺术形式的终结。当高度法度化、完美化的小篆在秦代登峰造极之时,随之而来的却是篆书艺术的僵化并直至为隶书所取代。篆书艺术的发展揭示了中国书法艺术的发展规律。  相似文献   
6.
刘禹昕 《美与时代》2023,(5):127-129
吴让之是清代著名书法家,是“邓派”篆书的集大成者,并且在书法史上起着承前启后的作用,对后世的书法篆刻家产生深远的影响。以《吴均帖》为例,通过对吴让之篆书的用笔、结字及情感表达的分析,总结出吴氏篆书对书法创作的启发,希望更多人可以感受篆书所带来的情感表达,体会到篆书的艺术魅力。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