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219篇
  免费   10篇
  国内免费   26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15篇
  2022年   128篇
  2021年   18篇
  2020年   17篇
  2019年   6篇
  2018年   27篇
  2017年   10篇
  2016年   20篇
  2015年   37篇
  2014年   68篇
  2013年   36篇
  2012年   85篇
  2011年   74篇
  2010年   46篇
  2009年   42篇
  2008年   70篇
  2007年   58篇
  2006年   110篇
  2005年   99篇
  2004年   67篇
  2003年   24篇
  2002年   43篇
  2001年   32篇
  2000年   13篇
  1999年   5篇
  1998年   1篇
  1997年   7篇
  1996年   12篇
  1995年   30篇
  1994年   24篇
  1993年   3篇
  1992年   3篇
  1991年   5篇
  1990年   2篇
  1989年   9篇
  1988年   3篇
  1987年   1篇
  1985年   3篇
  1981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25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484 毫秒
1.
吴黎明 《法音》2001,(11):19-19
据新华社北京十月二十六日电(记者吴黎明)国务院副总理钱其琛今天下午在中南海会见出席第四次中、韩、日佛教友好交流大会的主要代表。(2001年10月27日人民日报)钱其琛会见出席中、韩、日佛教友好交流会议代表  相似文献   
2.
李林 《贵州民族宗教》2007,(1):F0003-F0003
2月5日-6日,全省民族宗教局长会议在贵阳召开。省人大常委会副主任杨序顺、省政府副省长吴嘉甫、省政协副主席唐世礼出席会议并讲话。会议的主要内容是传达学习全国民委主任会议精神、全国宗教工作会议精神,总结2006年民族宗教工作,  相似文献   
3.
中道公元前589年7月的月圆日傍晚,太阳西下,明月同时升起,在荫凉的鹿野苑仙人住处,佛陀对他们说:诸比丘!出家人不应有此二种极端。何等为二?纵欲为低等、粗俗、世间、卑劣,有助于伤害;自我折磨乃痛苦、卑劣有助于伤害。诸比丘!如来理解之中道,避免此二极端,具备视野与知识,导致安静、证悟、菩提与涅槃。诸比丘!何为中道?即八正道:正见、正思维、正语、正业、正命、正精进、正念、正定。  相似文献   
4.
6月4日至5日,国家宗教局在上海召开宗教活动场所管理经验交流会,这是国家宗教局第一次召开宗教活动场所专题会议。国家宗教局局长王作安出席会议并讲话,上海市副市长姜平出席会议并致辞,国家宗教局副局长张乐斌主持会议并作会议总结。各全国性宗教团体,各省、  相似文献   
5.
《大学》本为《礼记》中的一篇;当时被编入《礼记》之中,与其他各篇相比,并无特别之处,以致湮没了数百年而未能引起注意。自唐代韩愈表彰以来,《大学》才逐渐受到重视。尤其经过程朱的推崇,其渐渐由《礼记》中的一篇而与《论语》、《孟子》、《中庸》合为四书,成为与五  相似文献   
6.
印顺法师的《修身之道》形成了对三纲领和八条目的系统看法。与传统儒家将三纲领视为由内向外的推展不同,印顺法师将三纲领视为由外而内的落实,与大乘"三心"相近;致知就是止于至善,如同佛教的"续善根"一样,其意义与佛教的正见相似,但远不如佛教的正见更为究竟、彻底和殊胜;格物是儒家致知的手段,不如佛教修得正见的方式来得真实;他对大学的诚意慎独非常欣赏,比之于佛法的戒学修行,但认为佛法的理论和方法也更有效率;正心就是定,孟子的"养气"就是定的一种境界;儒佛二家都以修身为本,儒家的修身,等于佛法的修慧,只有大乘佛法,才开显了究竟的修身之道;在印顺法师看来,儒佛二家都以利他作为出发点,但利他的方式则有区别。印顺法师的大学纲目是从佛教立场理解和审视儒家经典的范例。  相似文献   
7.
作为北京众多学佛小组中的一员,丹丹(昵称)这几天最高兴的事是一位师兄把一本印制精美、装帧上乘的宗喀巴大师的《菩提道次第广论》送她结缘。这本她早就想得到的法宝、同时也是北京无数学佛小组初学者的入门必读书,同其它很多学佛者心中的法宝一样,出自一个他们心中耳熟能详的地方——福建莆田广化寺佛经流通处。  相似文献   
8.
修身与修心     
释学诚 《法音》2015,(3):26-33
<正>一、心外求法迷失生命价值修治身心成就智慧人生《诸法集要经》云:"一切有为相,皆归生住灭。"一部车、一台电脑,乃至我们的房子,用久了就会坏,就需要修理。也就是说,世界上任何一种存在形式,都有生、住、灭无常变化的特点。人是由身心两部分组成的,从少年到青年,从壮年到老年,人的色身在不断变化,内心也在不断变化。人都有痛苦和快乐的感受,所有人都希望得到快乐,祛除痛苦。那么,怎样让我们在变化的过程中越来  相似文献   
9.
2003年10月28~30日,中国心理学会理论心理学与心理学史专业委员会2003年学术年会在山西临汾市山西师范大学隆重召开。本届年会由中国心理学会理论心理学与心理学史专业委员会主办,山西师范大学承办,并得到中国心理学会总会的关注和大力支持,中国心理学会副理事长林崇德教授  相似文献   
10.
《法音》2006,(3):F0002-F0002
2月23日晚,中国佛教协会第七届常务理事会举行第三次会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