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55篇
  免费   4篇
  国内免费   4篇
  2023年   1篇
  2022年   2篇
  2021年   1篇
  2020年   1篇
  2019年   1篇
  2017年   2篇
  2016年   5篇
  2015年   3篇
  2014年   5篇
  2013年   4篇
  2012年   4篇
  2011年   5篇
  2009年   5篇
  2008年   7篇
  2007年   1篇
  2006年   3篇
  2005年   1篇
  2004年   3篇
  2003年   2篇
  2002年   5篇
  1997年   1篇
  1994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6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8 毫秒
1.
孔子曰"齐一变,至于鲁;鲁一变,至于道",历代学者多根据战国秦汉文献对齐、鲁政治差异的记载,结合刘向以"王霸之迹"分别概括鲁政、齐政,进而以"齐不如鲁"来解读孔子这番言论。不过,通过对传世文献不同叙述模式的梳理,则可发现秦汉文献对齐、鲁政治差异的记载,似与"变齐变鲁"并无关涉。刘向所谓"齐不如鲁"之论,也是在借鉴了既有叙述模式的基础之上所作的进一步发挥。至东汉时,班固在《汉书·地理志》中的论述才开始有意将"齐不如鲁"与"变齐变鲁"相提并论。而到了南宋,朱熹方以"齐不如鲁"解读"变齐变鲁",并影响至今。以上过程,正体现出儒学变迁对思想史叙述模式形成的影响。  相似文献   
2.
行方 《佛教文化》1997,(5):42-44
今夏气候有所异常,南方偏凉,而北方奇热。仲夜,行方接待了一位来访者土人,相对品,作竟夕之谈。土人以“我为什么会是一个佛教徒”为题,以第一人称叙述其关于梁武帝的追索研究,令行方一改以往梁武帝观感,一时竟忘却褥暑。土人模仿佛教经籍作法,一口气讲了十篇故事(品即篇),即在“序品”之后,分别以情爱品、事业品、信仰品叙梁武帝生平,以爱好品、学术品、暮年品、死亡品分别作面面观,终以“重来品”作结,叙梁武帝之于今人的关系。行方听来,但觉亦真亦幻,一时不能自己,遂令土人三度删改,而后刊布于此。在北国古都的某个名…  相似文献   
3.
文学阅读不但能提高读者的文学修养, 还能影响其心理状态。然而, 文学阅读经验是否一定能提高读者的心理理论仍然存有争议。近年来有关文学阅读与心理理论关系的实验性探讨不断增加。鉴于此, 作者从文本体裁、测量手段和个体差异角度分析了争议产生的原因。在此基础之上, 归纳了文学阅读影响心理理论的潜在机制, 即镜像神经系统和默认网络很可能是文学阅读促进心理理论提高的重要神经基础。  相似文献   
4.
20世纪历史哲学在上半叶由黑格尔式的思辨历史哲学转向历史认识论研究。之后。自1970年开始,它又经历了语言学转折。后者的表现便是叙述主义历史哲学的兴起。它注重分析历史文本的语言风格这类形式要素中表现的本质内涵。也在认识论的层面彻底消解了传统实在论意义上的历史客观性。人们对历史叙述过程诸要素有了越来越多的了解之后,对某一历史主题确立的目的和效果也就有了更有效的解析方法。进而为当代历史哲学重新深入历史本体,探讨宏大历史叙事与叙述权力创造了条件。当代历史哲学正以20世纪历史认识论的成就为依据,在推进历史/史学观念分析之时,也表现出一种重新步入思辨历史哲学领地的倾向。此时。具有前瞻性的世界史家也像当代历史哲学家那样,注意到了世界历史观念的现实意义。本栏选取的4篇文章(另外两篇将以后刊出)便分别涉及到构成上述倾向的某些特定层面。  相似文献   
5.
20世纪历史哲学在上半叶由黑格尔式的思辨历史哲学转向历史认识论研究。之后 ,自 1 970年开始 ,它又经历了语言学转折。后者的表现便是叙述主义历史哲学的兴起。它注重分析历史文本的语言风格这类形式要素中表现的本质内涵 ,也在认识论的层面彻底消解了传统实在论意义上的历史客观性。人们对历史叙述过程诸要素有了越来越多的了解之后 ,对某一历史主题确立的目的和效果也就有了更有效的解析方法 ,进而为当代历史哲学重新深入历史本体 ,探讨宏大历史叙事与叙述权力创造了条件。当代历史哲学正以 2 0世纪历史认识论的成就为依据 ,在推进历史 /史学观念分析之时 ,也表现出一种重新步入思辨历史哲学领地的倾向。此时 ,具有前瞻性的世界史家也像当代历史哲学家那样 ,注意到了世界历史观念的现实意义。本栏选取的 4篇文章 (另外两篇将以后刊出 )便分别涉及到构成上述倾向的某些特定层面。  相似文献   
6.
想象空间心理旋转的角色效应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第一人称角色心理旋转和第三人称角色心理旋转是人类视觉系统通常采用的两种不同的空间表征动力转换策略。该研究采用实验方法,对违背物理移动规律的两种角色水平面心理旋转进行对比性研究。实验结果表明,想象空间两种角色水平面心理旋转存在显著差异,第三人称角色心理旋转的优势可概括化于旋转轴物理方向与重力方向不一致的水平面心理旋转中。  相似文献   
7.
李世峥 《天风》2016,(7):36-37
正四福音书共同记述了耶稣基督的生平事迹,但四位作者的叙述角度各有不同,甚至就同一个事件而言,各人的记述方法也会有所不同。因此,想要深刻理解耶稣生平的某一事迹,就必须阅读四福音书中关于此事的全部记述,这样才不至于犯以偏赅全、舍本逐末的错误。"五饼二鱼"的神迹,四福音书都有记载(这是唯一一个四福音书均有记载的神迹),但四位作者的叙述并不相同。因此,理解这个神迹时,不可忽视任何一本福音书的记  相似文献   
8.
上个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女作家张洁发表她的第一篇小说《从森林里来的孩子》,以清新、流丽的叙述语言引起文坛注目。之后又发表了一系列以婚姻爱情为主题的中短篇小说,这些小说都突出表现了作者对开放的社会、美好的生活、纯洁的爱情的一种理想化追求。其叙事语言也同样充满了浪漫诗意。然而,从80年代中期以后,张洁的很多作品叙事风格有了明显的变化,从诗情的追求转向反诗情,从浪漫诗意转向叙述上夸张的粗鄙化。这其实是对理想诗意坚守的另一表现形态。本文以张洁小说创作中叙事语言风格的转变为论点,分别从三个方面阐述其语言转变的社会、生活及作家本人价值观念转变的原因。  相似文献   
9.
<正>在潜心研究,造诣精深,多有创见的同时,还能够用优美的文笔给予清晰的表达,为学善于小中见大,爱用"汉学"方法钩稽"宋学"课题,写出别具风格的文章。庞朴先生是一位真正地能够用本民族的语言叙述本民族的思想文化的学者。庞朴,字若木,原名声禄。1928年10月生于江苏省淮阴县。中国当代著名历史学家,国际知名学者。1954年中国人民大学哲学系研究生毕业。曾任  相似文献   
10.
道德规范性问题是最近几十年来伦理学研究关注的焦点问题之一,但如何正确地回答规范性问题却一直是众说纷纭.要想很好地回答规范性问题,首要的一点就在于从什么视角去把握这个问题.基于此,道德哲学中一直没有得到重视的人称问题脱颖而出.通过分析道德哲学中的不同人称立场,我们有理由相信,回答规范性问题的关键是把握住第一人称立场上自律意志的反思性认可、第二人称立场上“你-我”结构相互确立的道德权威以及第三人称立场上平等适用的可解释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