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8篇
  免费   0篇
  2023年   1篇
  2021年   1篇
  2017年   1篇
  2016年   3篇
  2015年   3篇
  2014年   2篇
  2013年   3篇
  2012年   9篇
  2011年   4篇
  2010年   1篇
  2009年   4篇
  2008年   1篇
  2007年   3篇
  2002年   1篇
  1996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3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1.
亨迪卡对笛卡尔“我思故我在”的论证提供了一种新的理解方式.他将“我思”论证同戏剧作类比,指出“我思故我在”中的两个“我”属于不同的辨别系统.这种跨越不同辨别系统的推理并不一定能成立,因而笛卡尔的论证中有潜在的问题.但借助电视里真人扮演自己的现象以及命名关系这一“概念事实”,亨迪卡论证了“勒内”可以证明“笛卡尔”的存在.亨迪卡最后指出,这种戏剧类比理解之下的笛卡尔论证同哥德尔不完全性定理的证明有相似之处.  相似文献   
2.
一、识与“先验的媒体性”近代哲学的“自我与反省”的问题群,自笛卡尔提出之后,在经康德至德意志观念论的展开过程中,不断形成哲学思维的一些重要主题,并且也被视为方法论的基础。特别是费希特的“知识学”为此做出了突出贡献,在自我意识中寻找到了自我的本质,  相似文献   
3.
现代哲学的逻辑起点不是独断的外在实体,而是无需前提设定而直接自明给予的自我意识。自我主体问题成为连接笛卡尔和康德的一个核心问题。笛卡尔哲学的起点是我思故我在,康德哲学的核心是先验主体的知性为自然立法。康德通过对笛卡尔自我实体性的批判而把自我逻辑功能化,  相似文献   
4.
霍桂桓 《学海》2007,(6):45-54
当代心灵哲学为什么停滞不前、究竟应当向何处去?本文认为,这种研究局面主要是由当今研究者仍然沿袭的笛卡尔心-身二元论的基本立场、研究模式和方法论视角决定的;而这种把心灵实体化并与身体完全割裂开来、彻底忽视社会因素及其作用的研究模式,根本不适合于探讨和研究心灵.因此,只有认真探讨并批判这种基本立场、研究模式和方法论视角,用充分重视社会生成的现实性、立体性、动态性研究视角扬弃这种具有抽象性、平面性、静态预成性的研究模式,心灵哲学研究才能走上健康发展的道路.  相似文献   
5.
There were two prevailing sentiments in Europe after the Reformation: One opposing papal authority and one advocating individual freedom. This paper analyzes these two sentiments and finds that the concept of conscience is crucial in understanding them. The issue of conscience is about judging truth and good, and in initiating the Reformation, Martin Luther heavily appealed to his conscience while countering Catholic attacks. With the wide dispersal of the Reformation, Luther’s notion of conscience was well received among his supporters throughout Europe. Descartes later transformed Luther’s conscience into an epistemological being (the cogito), and argued that its existence was the only valid thing that survived his thorough skepticism — and as such is the foundation of human knowledge. Rousseau continued this line of thinking, which we call subjectivism, and re-employed the term conscience as a replacement for cogito, holding that conscience is the final authority in judging good and bad; that, as the starting point of human existence, it cannot be withheld from any human being; and that it therefore constitutes an inalienable human right. This paper argues that the Enlightenment was a subjectivist movement propelled by this conscience-cogito-conscience conceptualization, and that it sought to enlighten this inalienable conscience. __________ Translated from Qiushi xuekan 求是学刊 (Seeking Truth), 2008, (1): 47–54  相似文献   
6.
肖永明 《法音》2009,(1):7-11
肇始于西方文化的科学理性乃至技术理性,在以其科技发明、财富创造及其物质享乐征服世界、大行其道的同时,也让当今人类在环境污染、生态破坏、气候异常中感受到了一种深层的生存危机。与这种外在的生存危机相映照的是,物质主义盛行的当代生活,让人性领受到了物质的奴役和压迫,人所创造的物质财富及其消费主宰了人的生活,甚至异化为人的对立物,沦为杀人的手段,积累了可以毁灭人类上百次的核武器,让人类处于一种核恐怖之中。  相似文献   
7.
笛卡尔在"我思故我在"这个著名命题中规定"我"就是"我思",意指一个纯思维的实体,并以之作为其哲学理论体系的阿基米德点。对于该命题的含义和是非,哲学史上存在着复杂的争议。本文采取语用调查的方法,对笛卡尔在其著作中使用"我"这个词语的情况进行了全面考察和梳理,得到如下基本看法:在笛卡尔的著作文本中有两个"我",一个用作单数第一人称代词,指代笛卡尔本人,在叙事中实际发挥着指代行为主体的作用,为实践之"我",另一个被动接受笛卡尔的思辨规定,表示实体性的我思,为理论之"我";前者可以用"笛卡尔"这个普通专名来替换,或跟该专名合并使用,后者则不能这样;前者的使用一向清楚明白,后者的含义则始终令人费解。因此,如果哲学真要找寻一个具有确定性的起点,实践之"我"肯定优于理论之"我"。  相似文献   
8.
现象学的发端应该追溯到笛卡尔的"我思"概念。我们需要区分两种不同的现象学:以胡塞尔和海德格尔的思想为代表的历史的现象学和由笛卡尔隐约开创的理想的现象学。历史的现象学并不能真正把握笛卡尔"我思"概念的应有内涵,而我们应该坚持的理想的现象学则可以引导我们构建一种真正的现象学,它能够帮助我们触及更为原初的先验生命。  相似文献   
9.
传统西方哲学接受了笛卡尔的遗产,将肉体和心灵的关系置于一种对立的、二元论的基本构架。在笛卡尔那里,心灵和身体之间虽然存在一个密切的互动,但它们是两个本质不同的存在物:身体代表着感性、偶然性、不确定性,心灵则意指理性、真理、稳定性、确切性。因此,这两个领域是被各个不同的学科分别提出来的——身体成为包括医学在内的自然科学的主题,而心灵则成为人文科学的主题;最终,那些试图解释自然和社会、身体和心灵、环境和文化中的各种各样事件的学科彼此隔  相似文献   
10.
刘小涛 《现代哲学》2016,(3):98-104
笛卡尔究竟为乔姆斯基语言研究方案作出了何种贡献?这个问题对于乔姆斯基语言哲学研究和理性主义思想史研究有重要意义。着眼于历史和学理两个方面,本文从麦吉利夫雷提供的答案入手讨论,致力于论证两个观点:(1)否定性的论点:语言的创造性算不上是乔姆斯基方案的笛卡尔贡献;(2)肯定性的论点:乔姆斯基方案真正的笛卡尔贡献是一种理智化的解释人类认知能力(特别是语言能力)的思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