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4篇
  免费   0篇
  2023年   2篇
  2016年   1篇
  2014年   4篇
  2010年   5篇
  2008年   1篇
  2005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1.
苏轼、黄庭坚、米芾是宋代著名的书法家,他们的书体风格各具特色,是后人优秀的学习楷模,而他们所留下的书论,为我们更好地学习他们的书法艺术提供了理论依据。他们的书学思想有着三个共同点,即对书法艺术的游戏性、娱乐性的认识;重视对笔法的研究;对古人的态度都是以批判的眼光进行继承。  相似文献   
2.
何丽莎 《美与时代》2014,(12):98-98
无论是在书法练习中还是在书法创作中,笔法和墨法都是最基本的组成部分。现对笔法和墨法分别介绍分析,重点探讨中国书法中笔法与墨法之间的联系,并结合书法实践提出了笔法与墨法联系运用的方法。  相似文献   
3.
徐悲鸿、韦江凡、宫春虎在马画艺术中都有很高的成就。他们不但在马画的形式美上有所继承,而且在创作技法上也有所发展。在透视、姿态、造型、笔法、墨色等等方面,他们的马画各有不同,但都代表了一个时代马画很高的成就。尤为重要的是,他们都继承了中国绘画中的精华,并在自己的事业中尽情挥洒。中国画的真意在他们的马画中得到很好的表现。  相似文献   
4.
<正>《匡庐图》是荆浩山水画创作技法的展现,他继承了唐代王维的水墨风格和李思训的用笔技法,形成了具有自己风格的山水画技法和系统理论体系。他开创了北方山水画派,也标志着中国山水画的成熟,形成了完整系统的绘画体系,对后世的发展产生了重大影响。一、《匡庐图》的笔墨理论来源——《笔法记》《匡庐图》绢本,纵185.8厘米,横106.8厘米,是荆浩的  相似文献   
5.
封面说明     
逸山 《中国道教》2005,(4):47-47
群仙贺寿图:佚名,绢本,工笔重彩画。为清乾隆年间(公元1736—1795)由文人画家所绘的道教神仙画,现存美国旧金山亚洲艺术馆。图中描绘了福、禄、寿三星和八仙等神仙向西王母贺寿的景象。该图既以生动的笔法表现了各位神仙不同的形象和各异的性格特点,又有着浓厚的文人画重抒情写  相似文献   
6.
<正>笔墨在中国画中占据着极其重要的地位,经过数千年的发展,已成为具有独立审美特质的形态。从张彦远首次使用"笔墨"到石涛关于"笔墨"的见解,已经把"笔墨"谈得再透彻不过了,因此,在三百年后的今天,我们唯有具有更宽阔的胸襟与胆量,加上脚踏实地的苦练,才有可能实现对古人的超越。  相似文献   
7.
张良刚 《美与时代》2016,(9):122-123
王铎是明末清初的书法家,兼擅楷、行、草、隶,王铎书法主要成就为大轴长卷的行书和草书,他虽宗二王,又自出新意,造就了独特的艺术风貌。他的书法对清初及当代书法影响颇大,并在日本书坛中掀起波澜。对王铎之行书进行探析,努力找到他是如何将行书推陈出新的,以便人们能够更好地审视王铎书法创作的意义,从而重新认识王铎,并从中得到书法艺术学习创作的启示,更好地指导我们的书法艺术实践活动。  相似文献   
8.
刘禹昕 《美与时代》2023,(5):127-129
吴让之是清代著名书法家,是“邓派”篆书的集大成者,并且在书法史上起着承前启后的作用,对后世的书法篆刻家产生深远的影响。以《吴均帖》为例,通过对吴让之篆书的用笔、结字及情感表达的分析,总结出吴氏篆书对书法创作的启发,希望更多人可以感受篆书所带来的情感表达,体会到篆书的艺术魅力。  相似文献   
9.
初读此字,心中一愣。此字笔意甚深,读来有云深不知处之感。若以甲骨、钟鼎观之,则甲骨、钟鼎中并无此字;若以秦篆、汉隶辨之,则亦仅存影迹而已。读字如听曲,秦风汉韵,飘忽来去,仅隐约其问。读字又不同听曲,雪爪鸿泥,仍有迹可寻。仔细辨看,发现作者是用汉隶的方圆笔起收,用钟鼎、秦篆笔意行进。笔法是在横、  相似文献   
10.
书法最重要的特质是用高质量的线条来进行日常书写和艺术创作。高质量的线条来自于合理的笔法学习及长期刻苦的训练。笔者认为,唐人对笔法最大的贡献,在于建立了完善的中锋用笔法则。唐人最为世人瞩目的成就在楷书,从唐代开始,楷书成为学习书法的基础,从宋代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