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9篇
  免费   0篇
  2020年   1篇
  2013年   1篇
  2011年   1篇
  2009年   1篇
  2003年   1篇
  1997年   1篇
  1994年   1篇
  1991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1.
《佛教文化》1994,(1):50-51
此二图出自山西崇善寺珍藏之绢画《释迦世尊应化示迹》。明代的崇善寺,大雄宝殿外的长廊上,原绘有八十四幅《释迦世尊应化示迹》及五十三幅《善财童子五十三参》壁画,真迹已于清代焚寺时燃尽。所幸的是,明代成化年间,有画师依原画临摹,成精工绢画,留存至今。画中服饰、背景、风俗均依汉制,与一般佛祖生平画全然不同。原画色彩用矿物质颜料绘制,历经五百余年,仍鲜艳如初,后世以“宝石画”称之。  相似文献   
2.
<文心雕龙>产生于南朝齐代.宗白华在<美学散步>当中说过一句著名的话,可作为六朝时期文艺状况的概括,即"魏晋时期是一个人之觉醒与文之自觉的时代".这句话说明魏晋时期是一个艺术自觉的时代,艺术在此时开始独立于人伦、  相似文献   
3.
“入法界品”中的五十五处、五十三位智者: 一九八○年,在日本举办的东大寺展览中展出“华严五十五处画卷”。这是东大寺所藏的画本。内容是善财童子依次拜访智者求教的故事。画卷中图有智者,智者前面,善财童子合掌求教。画面上写有《华严经》“入法界品”的文字。那么,“入法界品”是讲什么的?它讲说“十地品”中菩萨修行阶段的十地。在“入法界品”中,名为善财的童子在大乘佛教修学过程的十住、十行、十回向、十地等阶段修行,最后到普贤菩萨处。最后说: 善财童子能自行至普贤处,究竟诸大愿海,不久应当与一切佛等。到此,善财童子完成了最终的悟道。  相似文献   
4.
两种心——净心与妄心佛、众生、心三者相同《华严经》“夜摩天宫菩萨说偈品”的偈语中,有句名言:“心佛众生是三无差别”,就是说心、佛、众生这三者是一样的。为了便于理解,我们先以佛和众生来考虑一下。一提到佛就认为是超然物外的东西,这是一种错觉,其实佛与众生是一样的。应该认为佛迷就成众生,众生悟就成佛。同一种东西,趋于迷就成众生,趋于悟就成佛,仅此而已。然而我们、善财童子也一样,总是追寻佛是什么?佛在何处?其实佛并不在别处,就在自身之中。读白隐(1685—1768)的《坐禅和赞》,其中也有“众生本来即佛,如水与冰”  相似文献   
5.
冯国栋 《法音》2003,(8):8-13
善财童子五十三参的故事见于《华严经·入法界品》。《华严经》全称《大方广佛华严经》(buddha鄄vatamsaka-mahavaipulya-sutra),又称《大不思议经》、《百千经》、《杂华经》。据澄观《大华严经略策》称:此经乃龙树得自龙宫。原经有三本:上本经有十三千大千世界偈,一四天下微尘数品;中本经四十九万八千八百偈,一千二百品;下本经十万偈,四十八品[1]。此一记载当然包含着丰富的想象。现代学者认为此经之结集约在公元二至四世纪,是紧随般若类经典而出现的初期大乘经典。此经究竟结集于何地,学界观点歧互,英国学者渥德尔认为此经编辑于南印度,…  相似文献   
6.
董婧 《美与时代》2013,(3):50-52
杨家埠年画童子形象在某种程度上可以说是杨家埠年画艺术特点的极好诠释,充分表现了杨家埠年画的朴实大方、憨厚纯净,具有很浓厚的乡土气息,展现了农民的简单而又至真、至善、至美的纯真性格。这不仅仅与中国年文化的深厚影响有关,而且也与人们朴实的民俗心理有关,表现了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对未来发展的憧憬。  相似文献   
7.
陈志华 《天风》2011,(6):7-7
以利沙所以被人所熟知,不只是因为曾师从以利亚,更是因为拥有“愿你的灵加倍地感动我”的雄心壮志,其在属灵上虚怀若谷式的渴慕历来被人津津乐道,传为佳话。但在他充满能力和神迹的侍奉生涯中,却有一件令人难以理解的事:  相似文献   
8.
惟贤 《佛教文化》1997,(2):41-41
(一)春雨如丝气尚寒,乌尤怅望吊乐山。空林苦守四十载,凌云参禅历三关;武汉访师穷妙谛,缙云执教正英年;峨嵋夜月江心静,演教传宗志不凡。(二)悲天悯世一高僧,末法沧桑历艰辛。荆棘丛中辟坦路,恒河沙里要淘金产古庭论道醒愚顽,法苑燃灯育后人;悲愿无边忽示寂,长空寥落失慧星。(三)飞车探病去嘉州,夜静惊闻党永休!娓娓慈言音犹在,挣挣铁骨气长留;一桥飞架万人颁产三水急流有渡舟;’甘露普施润幼苗产慈恩道德范千秋。悼遍能老法师@惟贤①:师力主丛林办学造就僧材,如沙中取金。 ②:师出资140万元,建成嘉定场上桥,过桥…  相似文献   
9.
东晋南北朝时期天台山作为五百罗汉圣地的塑造,远早于中土山岳菩萨道场的构建。在中国传统东西神圣空间的对称格局下,借助道教"洞天福地—神仙治所"的理论,佛教中的阿耨达池五百罗汉实现了"东迁"与"南渡",最终变成天台山五百罗汉。北齐《赵郡王高叡修寺碑》中"远住东海"的"金台罗汉"就是天台山五百罗汉,他们也是《首罗比丘经》中得见月光童子出世的五百仙人。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