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1篇
  免费   0篇
  2020年   1篇
  2015年   1篇
  2012年   1篇
  2011年   1篇
  2008年   2篇
  2007年   3篇
  2004年   1篇
  1994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迄今为止,人们往往把《巴黎手稿》的异化理论归结为异化劳动.而实际上它决不仅仅指《第一手稿》中的异化劳动,还指《穆勒评注》中的交往异化.交往异化是马克思走出孤立人的自我异化逻辑,走向复杂的社会关系逻辑的关键环节,也是马克思建构社会概念以及唯物史观的前提.因此,交往异化在思想水平上高于异化劳动,《穆勒评注》在理论上也比《第一手稿》成熟,我们应该遵循《第一手稿》在前《穆勒评注》在后的文献学顺序解读《巴黎手稿》.如果说马克思在其早期思想发展过程中有一次根本性转变的话,《穆勒评注》就是这次转变的转折点.  相似文献   
2.
穆勒对快乐进行质的区分,引发学界对"穆勒难题"的争论。各种"调和论"认为,只要合理地解释快乐的质与量,就可以化解快乐质的区分与功利原则之间的矛盾。但是穆勒以"自我完善论"为依据对快乐进行质的区分,必然引出了快乐之外的其他价值作为行为的主要动机与价值标准。各种"调和论"要么否认穆勒引入了快乐之外的其他价值,要么否认这些价值会对功利主义原则造成威胁,这与他们对快乐质的解释以及《功利主义》的文本内容不相符合,"穆勒难题"是穆勒思想自身矛盾的体现。  相似文献   
3.
马克思在写作<1844年经济学哲学书稿>笔记本Ⅱ、Ⅲ时已经读过李嘉图和穆勒的著作并且极有可能做了摘要,他在<穆勒摘要>中试图阐明私有财产外化为货币使人与人之间的交往异化.<穆勒摘要>和笔记本Ⅰ在主题上具有连续性,而且它的水平高于笔记本Ⅰ,可以依据<穆勒摘要>推测笔记本Ⅱ中"遗失"的内容,并且把<穆勒摘要>看做其中的一部分.  相似文献   
4.
穆勒五法的两种补充形式及其在病因学研究中的应用中国预防医学科学院(100021)陈青川穆勒五法(也叫求因五法)是逻辑学上著名的寻求因果联系的五种方法,它通常是指求同法(也叫契合法)、求异法(也叫差异法)、求同求异并用法(也叫契合差异并用法)、共变法和...  相似文献   
5.
交往的异化:马克思《穆勒评注》中的"承认"问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张盾 《现代哲学》2007,(5):16-20
文献学的最新研究成果表明,《穆勒评注》因提出"交往的异化问题"而极大深化了整个《巴黎手稿》的理论内涵和意义。这一研究结论可从哲学史角度给予支持和佐证,表现为:在《穆勒评注》中可明显看到黑格尔发明的承认问题对马克思产生的重要影响,以及马克思对黑格尔承认论题的重大推进。马克思对人与人之间的相互承认在资本主义条件下发生的严重扭曲和异化的揭示,就突出体现在《穆勒评注》从货币和商品交换角度对"交往的异化问题"的说明中。  相似文献   
6.
托马斯·穆勒是德国著名足球运动员,在南非世界杯,凭借三个助攻力夺最佳射手金靴奖,同时他也毫无悬念地获得本届世界杯最佳新秀奖。但鲜为人知的是,穆勒还是一个环球旅行家。  相似文献   
7.
全国高等医药院校教材第五版<流行病学>,在讲述病因研究的推理方法时,介绍了求因果联系的5种方法.但其中的求异法和同异并用法及其举例是错误的.  相似文献   
8.
迄今为止,人们往往把《巴黎手稿》的异化理论归结为异化劳动。而实际上它决不仅仅指《第一手稿》中的异化劳动,还指《穆勒评注》中的交往异化。交往异化是马克思走出孤立人的自我异化逻辑,走向复杂的社会关系逻辑的关键环节,也是马克思建构社会概念以及唯物史观的前提。因此,交往异化在思想水平上高于异化劳动,《穆勒评注》在理论上也比《第一手稿》成熟,我们应该遵循《第一手稿》在前《穆勒评注》在后的文献学顺序解读《巴黎手稿》。如果说马克思在其早期思想发展过程中有一次根本性转变的话,《穆勒评注》就是这次转变的转折点。  相似文献   
9.
宋伟 《哲学研究》2012,(3):73-78,123
<正>自17世纪以来,随着西欧诸国尤其是英国的商业、教育和科学的发展,人们越来越多地认识到各种日常语言、甚至包括当时主要用作学术语言的拉丁语的不完善,如语法结构的不规范、语词意义的不清晰等;而自然科学中的各种新发现,也使为各学科提出恰当的专业名称体系的要求变得更为迫切。因此,这个时期的哲学家当中广泛存在着对一种更为精确而严密的、适用于科学领域、甚至可取  相似文献   
10.
【第三十四问】宗教学创始者麦克斯 穆勒说过,有句名言:只知道一种宗教的人,对宗教一无所知。但在我结识的牧师和法师之间,对对方的宗教,均持不冷静的抵制态度。您如何看待基督教?如何看待各教之间以对方之短凸显己方之长的弘法传道现象?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