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29篇
  免费   3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14篇
  2022年   5篇
  2021年   15篇
  2020年   8篇
  2019年   16篇
  2018年   7篇
  2017年   11篇
  2016年   10篇
  2015年   14篇
  2014年   19篇
  2013年   7篇
  2012年   26篇
  2011年   26篇
  2010年   30篇
  2009年   18篇
  2008年   26篇
  2007年   16篇
  2006年   14篇
  2005年   17篇
  2004年   5篇
  2003年   12篇
  2002年   5篇
  2001年   4篇
  2000年   4篇
  1999年   1篇
  1994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33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亚里士多德在伦理学中有一个基本的区分,对他而言,欲望是设定目的的,思虑为实现欲望目的而寻求手段或工具。对于这个区分的解释,学界主要有两种不同观点。一种持休谟主义的解读,认为理性是为欲望服务的;另一种持理智主义立场,认为理性思虑不会局限在寻求手段方面,在某种意义上,理性思虑可以设定目的。本文在分析这两种解读各自的合理之处与存在的问题之后,进而考察一种被以上两种解释所忽略的情况,以此尝试提出一种可以兼容两种立场的解读。  相似文献   
2.
在亚里士多德看来,公正既是道德德性的一个类型,分有道德德性产生及其演变过程的显性特征,也是一切德性的总括;其中,总体的公正通过对法的遵守在规范的来源方面统领着诸道德德性,具体的公正通过对外在善的适度标准的把握从判断标准和目标追求两个方面统领着诸道德德性.亚里士多德对公正与道德德性、公正与适度以及作为守法的公正与作为平等的公正等关系问题的讨论具有内在的逻辑一致性,贯穿其中的是基于幸福生活为目的的德性统一性原则,厘清亚里士多德公正思想的内在理路是呈现该原则的基本途径.  相似文献   
3.
收入分配制度改革是当前党中央国务院的重大决策,也是我们面临的亟待解决的社会问题。收入分配调节除政府与市场外,不可忽视的重要力量就是伦理调节。本文分析了伦理调节必须依赖于内化的个体德性以及伦理调节的重要作用,总结了伦理调节的基本方式,对收入分配体制改革提出了新思路。  相似文献   
4.
市场经济活动的“道德性”问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市场经济活动的 “道德性”问题是通过经济活动的主体表现出来的。搞市场经济是否按价值规律办事,获取利益的方式和利益的使用方式是否符合社会的道德价值标准,总是与经济活动主体的价值观和道德品质相联系的。正确地揭示经济活动的 “道德性”问题, 制定获取利益方式和利益使用方式等方面的道德规范和准则, 是摆在经济伦理学工作者面前的艰巨任务。  相似文献   
5.
"智"是先秦儒家重要的道德范畴之一。不过,"智"最初并不是一个纯道德的范畴,而主要是一个知性的范畴,如指知识、智慧、智谋等,也有聪明、智巧等含义。后来,思孟学派将其视为"四德"或"五行"之一,与仁义等道德概念相提并论,且被后世包括汉儒、宋明诸儒在内的儒家学者广泛认肯。那么,"智"是如何从主要是知性范畴转向德性范畴的?其德性化进程与儒家思想的发展有着怎样的关联?这种转化对中国人的价值取向及思维方式的走向发生过怎样的影响?这些问题并未引起学界的重视。本文试图通过对"智"在先秦的德性化转变的分析,力求给这些问题做一点说明,以就教于同仁。  相似文献   
6.
在麦金太尔看来,现代社会对传统德性的摒弃使自我因丧失了德性的根基而丧失了自我的完整性,最终使现代人沦为了欧文.戈夫曼所描绘的角色之衣借以悬挂的衣架。麦金太尔认为希腊传统德性具有超越城邦政治的一般人类实践的普遍意义,因此,他呼吁向希腊传统德性回归以拯救当代自我的失落,  相似文献   
7.
从西方哲学史发展的一般脉络来看,友爱(philia/friendship)问题在古希腊罗马的哲学表述中常常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与作用。尤其是在亚里士多德实践哲学领域,友爱既是个体幸福的重要构成部分,又是能将城邦或政治共同体凝聚结合起来之不可或缺的伦理纽带,而这种纽带的断裂则是种种敌  相似文献   
8.
自上世纪德性论的转向以来,德性论是否可能受到了广泛的质疑.许多学者认为德性论由于强调通过人的习惯行为养成德性,因此,德性是与特殊的社会条件联系在一起的,具有相对主义的特征,不具有普遍的性质.对于这些质疑,以孔孟的德性论为例观之,孔孟的德性论不仅有一个社会性的维度,还有一个人性论的维度,这为德性论超越具体的社会条件的局限而具有普遍的性质提供了可能.而德性培养过程中的智能的作用恰可起到联系特殊与一般的作用.伦理道德的普遍性具有与理论科学中的普遍性不一样的特征,具有大体如此的特点.  相似文献   
9.
伦理道德能为价值共识贡献什么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正核心价值观的哲学表达就是价值共识或根本价值共识。价值共识是精神世界的一种顶层设计,不同文化生态具有凝聚价值共识的不同路径,在西方是宗教,在中国是伦理道德。伦理道德能为价值共识贡献什么?我的观点是,贡献精神世界的顶层设计。这种顶层设计在逻辑、历史和现实三个层面展开。在伦理型的中国文化中,为何价值共识的顶层设计是伦理道德而不只是道德?现代文明和现代道德哲学凸显道德,故意冷落伦理,因而无论价值共识还是道德共识都因缺乏基础而难以生成。为什么?理由很简单,伦理是存在及其认同,道德  相似文献   
10.
康德道德哲学一直以来是伦理学研究的热点。伴随着近年来美德伦理复兴引起的对于规范伦理的反思热潮,康德道德哲学研究的方向也发生了显著变化,围绕"尊严"、"爱"、"德性"等核心概念对康德道德哲学目的论维度、德性论维度的考察展现了康德道德哲学研究的新重心。托马斯·希尔教授是美国著名的康德研究者,近年来发表了大量关于康德道德哲学的专著和论文,在寻求康德道德哲学的新解释路径方面具有一定的典型性。对他的访谈有助于读者了解其本人甚至本领域当前研究的新思路和方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