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4篇
  免费   2篇
  国内免费   3篇
  2022年   1篇
  2014年   2篇
  2013年   2篇
  2012年   11篇
  2011年   4篇
  2010年   1篇
  2009年   4篇
  2008年   1篇
  2006年   2篇
  2001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眼睛是心灵的窗户,眼动过程与模式是个体阅读内部加工的外显写照。对眼动的研究,将给人们探讨高级心理过程开辟一条客观而有效的途径。汉语材料阅读中眼动的研究,自二十世纪二十年代沈有乾在美国利用光学仪器开其端,以后则长期沉寂。我国大陆八十年代中才  相似文献   
2.
杜书瀛小传     
杜书瀛(笔名田中木),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研究员,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教授,博士生导师,<文学评论>编委.当代文艺理论家.山东省宁津县人,汉族.1938年7月19日出生于抗日干部家庭.父亲杜子甫在抗战时期曾任中共冀鲁边区第一地委书记兼第一军分区政委,1942年6月19日在与日寇作战中壮烈牺牲.父亲去世后,杜书瀛跟随在敌后抗日根据地工作的母亲,在颠簸中读小学.  相似文献   
3.
如果眼睛被誉为是心灵的窗户,那么如何借助心理学的仪器,打开人类的心灵之窗,勘测人类心理的奥秘,就是一件令心理学家神往的事情。早在十九世纪末,西方就有人通过眼动来探讨人的心理,自那时起,心理学的眼动研究一直是心理学家趋  相似文献   
4.
《中国儒佛道三教关系研究》是南京大学洪修平教授的学术论文集(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1)。全书按主题和内容分为总论篇、分论篇、比较篇、专论篇、访谈篇五个部分。最后的附录篇是作者给研  相似文献   
5.
正由景枫教授等撰著的《中国治理文化研究》(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2年版)一书对从古至今的中国社会治理理念和治理实践做了有益的探索,通读一过,觉得有以下几个方面值得肯定和推介。第一,提纲举要,揭出中国治理文化的核心特点。本书在对中国治理文化进行一般性概括之后,从"道德治理文化"、"法律治理文化"、"民间治理文化"勾画全篇,最后对中国治理文化的当代意义进行分析。中国社会的传统治理方式、渠道、手段多种多样。但就具有一定稳定性和延续性的文化层面而言,道德与法律是两个最重要的方面,早在"中国轴心文化"奠基的先秦时期,在如何治理国家的问题上,"刑德"问题就是核心问题。秦汉以后的古代社会,"刑德"问题又转化成"儒法关系"问题,二者在思想和实践方面长期斗争而又融通,成为中国治理思想和实践的骨干和支柱,抓住这两个问题就抓住了中国治  相似文献   
6.
郭湛 《哲学研究》2012,(8):14-15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社会认识与社会形态研究丛书"的出版是一件引人注目的事情,中国学术和学者对于生长于斯的社会的深切关怀,从这些厚重的著作中体现出来。现在看来,在一般认识论之下去开拓社会认识论,或者其他领域的认识论,是颇有余地可以施展才华的。因为哲学的思考空间十分宽阔,除了最抽象的层次,还有很多临近具体科学和现实生活的中间层次可以研究和概括。现在有许多被称作 "应用哲学"、"部门哲学"的领域的开拓,正是这样做的。这些研究尽管可能存在这样那样的问题,但从方向上说是正确的,深入研究下去都会有很好的前途。把握住事关我们国家、民族、社会发展的重大问题,从世界和中国的现实出发深刻分析和解决这  相似文献   
7.
道德素质重在养成、积淀,目前国内对青少年德育作一般研究的成果不少,但研究道德"养成"的不多,从养成具体过程层面进行操作创建的就更少.近日读到陈延斌教授撰写的《播种品德收获命运:未成年公民道德养成的理论与实践》(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1年版)一书,深感这是一部洋溢时代精神,努力探讨、攻克这一问题的力作! 第一,形成了未成年公民道德养成可操作性研究的完整体系.之前学界虽已有不少研究青少年德育的成果,但多涉及其中的某些领域、部分,在系统性和全面性方面相对缺乏;尤其是理论探讨较多,内容较抽象,在实践指导性、操作性层面研究相对较弱.  相似文献   
8.
约翰·范本特姆,逻辑、认识论和方法论,郭佳宏,刘奋荣等译,北京:科学出版社,2013年。J.van Benthem,2013,Logic,Epistemology,and Methodology,translated by JiahongGuo,Fenrong Liu et al.,Beijing:Science Press."逻辑之门——约翰范本特姆经典著作"是由荷兰阿姆斯特丹大学资助的翻译项目。该项目的成果以丛书形式由科学出版社出版,刘奋荣担任丛书主编。《逻辑、认识论和方法论》为丛书的最后一卷。在本卷中,范本特姆教授通过丰富的全景描述向我们展示了逻辑技术和一般哲学之间的深刻关联。这些讨论集中体现了两者的整体性与互动性。全书共收录19篇论文,按照研究的主题的不同,这些论文被进一步分成5个部分:逻辑常项、认知逻辑、科学方法论、时空基础和逻辑哲学。  相似文献   
9.
彭富春,当代著名哲学家、美学家,武汉大学哲学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 1963年9月生于湖北仙桃.1983年毕业于武汉大学中文系,获文学学士学位;1985年考入中国社会科学院.师从李泽厚教授,1988年获哲学硕士学位;后进入德国奥斯纳布吕克大学,师从海德格尔晚期弗莱堡弟子博德尔教授,1997年获哲学博士学位.1998年回国,任武汉大学哲学系教授、博士生导师,校学术委员会委员、中国传统文化研究中心研究员,此外还兼任清华大学道德与宗教研究中心研究员,台湾佛光大学哲学系教授.2003年任十届全国人大代表.2005年任湖北省美学学会会长.2006年入选珞珈特聘教授.2008年任十一届全国人大代表.  相似文献   
10.
王健平 《哲学动态》2012,(6):101-104
自然语言逻辑也称"语言逻辑"、"自然逻辑"。从20世纪50年代起,中国的逻辑学家就开始了对自然语言逻辑的探索与研究。周礼全是中国语言逻辑研究的倡导者和奠基者。他不仅自己身体力行,而且鼓励、带动了一大批研究者从不同角度对自然语言逻辑做了多方面的研究。周先生对自然语言逻辑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