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6篇
  免费   0篇
  2018年   1篇
  2014年   1篇
  2012年   1篇
  2011年   1篇
  2008年   1篇
  2003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1
1.
中国考试文化生态因社会环境、经济土壤、社会结构和国际环境影响而形成从保守封闭性向包容开放性转变的特征。本文从三个层面考察中国考试文化的当代嬗变: 考试观念文化从单一的政治情结向综合人文素质嬗变, 考试制度文化从僵化到创新嬗变, 考试行为文化则从场所、教学行为、主体、应试行为和实践行为考察。通过合理挖掘中国传统考试文化中的道德诉求与和谐理念, 力求凝练出一种具有深厚文化内涵和现代竞争意识的考试文化。  相似文献   
2.
一、康、乾时期的赵董书风及流弊 明末清初的书坛上有两股风潮,一股是提倡师法二王、继承传统的董其昌一派,追求雅致、妍美的书风;一股是主张冲破传统、摆脱束缚、表现个性的王铎、傅山一派,形成了变革书风。清军入关之初为了巩固政权,安抚知识分子及遗民官员,采取了一系列的“汉化政策”:重用汉官、恢复科举考试等。清政府对于汉文化的吸收、弘扬使得两种书风并存发展。  相似文献   
3.
人生有许多快乐,偷闲是其中一乐。清人纪昀的《阅微草堂笔记》里有一则故事:某年科举考试时,有“二士”身在考场,心系棋盘,索性“画号板为局,捡碎炭为黑子,剔碎石灰块为白子”对弈起来,以致忘了时间,只好交白卷。“二土”连前程、名利都不顾,可谓偷闲之极。  相似文献   
4.
殿试,又称廷试或御试,是我国古代科举考试的最高等级,是中国封建王朝通过科举制度选拔人才的一个重要环节,由皇帝亲自主持,在金殿举行。应考者只有通过殿试才能成为进士。殿试试卷是中国封建帝王选拔高级人才的重要凭证,自科举制度发端以来,历代殿试原卷在内阁填榜后,都要保存在内阁大库,由于普通人难得一见而充满了诸多传说和神秘色彩。  相似文献   
5.
中国古代科举考试选拔人才,一看书法,二看文章,凡书法欠佳者,别说进士、状元就是举人、秀才也难考中.尤其是清朝科举选拔更重视书法特别是清代要想通过科举的文人们必须要练习馆阁体.所以进士、状元除了要在文章方面出类拔萃外书法造诣也须精深.因此清代遗留下来的科举书画是很具有收藏价值的.  相似文献   
6.
一个富家子弟从小娇生惯养,过着衣来伸手、饭来张口的日子,眼看一天天长大成人,还继续这样,父亲开始为儿子的前途担忧。为了启迪儿子,父亲在荒山上种了两棵相同的树。一棵树种上以后,便不停地为它浇水,每天都要浇上一桶水,还经常施肥、除草,爱护倍加,让它吃喝不愁,犹如疼爱自己的亲生儿子。而另一棵树,自栽上成活之后便再也不去管它了,任由它自己独立生长……几年过去了。一天,一阵惊天动地的狂风暴雨过后。父亲让儿子到山上去看看那两棵树。结果,让儿子大为惊讶的是,(一)清末,有一朝廷命官,官位虽高,却胸无点墨,不学无术。某年曾奉命到某省…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