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5篇
  免费   0篇
  2023年   2篇
  2004年   1篇
  2001年   1篇
  2000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1
1.
梵二会议后,教会在不断强调教友在世俗生活中为基督做见证的责任。“他们生活在尘世中,置身于世俗事物中,天主召叫他们,要他们充沛了基督的精神,以发酵的方式,在世间从事传教事业。”(教友2)教友们“通过一切行动,奉献精神祭孔,处处为基督作证”,就是“以发酵的方式,在世间从事传教事业”。教会的这种要求,可以从三方面理解:第一,教会没有把“世俗事物”视为救灵魂的障碍,相反,却要求教友们“置身于世俗事物中”,来完成基督委托给教会的救世使命。第二,这种救世的使命,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就是要为基督作见证。这种见证应…  相似文献   
2.
"仁"的起源探本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仁”是中国思想史上一个重要观念,但追究其原始内涵,则尚无精确答案。早在《说文》中,仁就有三形三义,究竟哪个是“仁”之本源字形?许慎放过了这一重大问题。但这里留下了“仁”的本源的疑难也留下了如此的线索。本文通过甲文中“尸”字,与夏商周沿习的尸祭之礼,揭示了许慎“仁”字“从尸”的原因,说明它是仁的原始正字。又从甲文中“尸”与“人”的区别,说明“从人二”绝非本源的“仁”的内涵,同时也说明了“从千心作”之仁乃是在“从尸”之仁含义上衍生之意。在这个基础上进一步指出“仁”的原始内涵不是横向的人偶相爱。而是悼亡哀死的纵深的内在心性;“仁”的源起早自夏商西周开始,而春秋时显要的人相偶爱的“仁”是“从尸”之心性之仁脱离尸礼后的推己及人;还借“尸”、“夷”假借,探讨了尸祭之礼和心性之仁的发明者或最重视的部族可能是东夷古族。从而辨明了思想史上并存的心性之仁、爱人之仁、以仁为心性三者哪个是本源,以及它们演绎的次序等问题。明白这些。对于我们认识仁的真相和地位,对于通过礼更深切著明地把握仁、孝关系及孔子儒家的思想源泉和体系,对于理解老子思想中舍仁取慈的实质等等,都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3.
刘子潇  居飞 《哲学分析》2023,(1):124-133+198
精神分析学说自弗洛伊德创立以来,主要基于夫妻家庭的形态来分析子女与父母之间在无意识中的爱恨生死。中国古典家庭结构则呈现出与夫妻家庭相异的三代家庭形态,展现了一种更为复杂的代际互动与代际冲突模式,并由此发展出解决这一冲突的独特文化方式。以精神分析视角观之,一方面,正如弗洛伊德所揭示的,代际之间除了爱与传承之外,还表现出明显的冲突与对抗;另一方面,中国家庭通过昭穆制度化解了三代之间的爱恨冲突、传递与接收的矛盾,并由此建立了一种独特的代际互动,以及由此产生的生死观——“死而复生”。中国的丧祭礼则可帮助我们理解这种独特的代际互动及生死观。  相似文献   
4.
<正>一道教是中国土生土长的宗教,根植于中国传统文化的沃土,思想渊源“杂而多端”。流行于中国古代社会中的哲学思想、神仙方术、祭祀祭礼等,均为道教的产生与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道教在这些传统思想的滋养之下,最终形成了独具特色的道教信仰体系。正因如此,才有“中国的根柢全在道教”的说法。  相似文献   
5.
教会如何在当今的时代更好地开展福传工作,是摆在我们每一个基督徒,尤其是献身于教会的神职人员面前的重大课题。依据圣经和回顾教会的历史,我们清醒地看到:教会自创立至今,其发展并非一帆风顺此结果与当时教会的福传方式与传教人员的个人主观意识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