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9篇
  免费   0篇
  2024年   1篇
  2022年   2篇
  2021年   1篇
  2014年   1篇
  2011年   1篇
  2010年   3篇
排序方式: 共有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1.
陈璟 《美与时代》2014,(6):87-89
陈忠实的小说《白鹿原》是上世纪九十年代中国长篇小说的扛鼎之作。2012年9月,《白鹿原》被导演王全安搬上了银幕。电影以“麦子”、“祠堂”和“秦腔”三个核心意象,观照了关中平原五十年的历史变迁,展示了一部凝重浑厚的民族秘史。  相似文献   
2.
惠山泥塑艺术的起源和发展与惠山古镇特殊的地理位置有关。惠山古镇有着全国最大的祠堂群,背后蕴含着悠久的祠堂文化。而当地民间的风俗活动,对泥塑艺术的发展也具有推动作用。探究惠山泥塑的起源和发展,对惠山泥塑未来的健康、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3.
孝堂山石祠室内东、西、北三面墙壁及过梁上皆刻有丰富精美的汉代画像。两千年来石祠未遭到破坏,画像保存完整,是历代金石学家、考古学家以及美术史学家重视的艺术珍品。金石学家以及考古学家对孝堂山石祠的题记、年代、主人、建筑形制、画像内容、雕刻技法等,进行了一系列的研究,然而在许多问题上还没有达到共识,依然有很大的探索空间。  相似文献   
4.
设计说明:针对目前黄埔村所面临的传统文化的传承问题以及传统建筑的保护问题,该设计将祠堂作为主体,对内部空间进行改造,旨在通过设计将传统的祠堂建筑与乡村公共空间的需求相结合,解决目前祠堂使用率低、空间分配不合理的问题,让传统老建筑展现新的活力.  相似文献   
5.
朱熹编撰《家礼》,希望将儒家的礼仪能够全面贯彻到士庶的生活世界.《家礼》创设祠堂制度,祠堂成为士庶举行礼仪的圣凡空间.透过《家礼》,可见朱熹礼仪世界的神圣维度:祭之在祠、祭之在时、祭之以物、祭之以诚共同构建了祠堂为中心的神圣空间;同时,在祠堂举行的冠、婚、丧人生礼仪以及日常礼仪则显示了祠堂作为凡俗空间的面相.通过仪式的...  相似文献   
6.
徽州的牌坊、古民居、祠堂建筑闻名遐迩,被誉为徽州古建筑艺术三绝,具有极高的艺术价值和较深的文化内涵。古徽州又是程朱理学的发源地,享有礼仪之邦之美誉,封建礼教对徽州社会影响深远。  相似文献   
7.
宗祠建筑艺术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一个地区地域文化、风俗民情和精神观念的重要体现。对宗祠建筑艺术的保护和发展无法脱离审美演变,应符合时代要求。提升对传统文化的认识,加强对襄阳宗祠建筑艺术的保护、开发和利用,将保护与发展有机结合,使襄阳宗祠建筑艺术符合时代审美要求,不仅能促进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播,还有助于增强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  相似文献   
8.
岭南建筑具有独特风格和地域文化,各类建筑装饰艺术能反映当地的生活方式、物质文化、民风民俗以及审美情趣等。从广东省广州市陈家祠堂建筑的历史背景分析其结构特征,通过探析陈家祠堂建筑装饰艺术的形式、题材、寓意,总结出装饰艺术在陈家祠堂当中的装饰作用及蕴含的文化内涵,为我国当代建筑设计的民族化提供丰富的资源,助力传统艺术的延续和发展。  相似文献   
9.
徽州女祠"清懿堂"因其特有精致繁复的砖雕艺术门墙而有别于其他祠堂,其砖雕秉承了徽州建筑装饰精巧、美观的特点,不仅在雕刻手法上处处独具匠心,在雕刻题材上也表现出了与女性主义息息相关的文化特征和社会特征,雕刻形式活泼多样,具有丰富的视觉造型语言和审美特性,并体现了时代背景下的精神奥义。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