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5篇
  免费   0篇
  国内免费   7篇
  2018年   1篇
  2017年   1篇
  2016年   1篇
  2014年   2篇
  2009年   1篇
  2008年   4篇
  2007年   2篇
  2006年   1篇
  2005年   1篇
  2004年   1篇
  2003年   2篇
  1997年   1篇
  1995年   1篇
  1994年   1篇
  1993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2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蟋蟀“吱吱”的叫声,是它们彼此传递信息、进行联络的语言,这也被军界所利用,使这种只会“吱吱”乱叫的昆虫,摇身成为战场秘密联系的“通信兵”。  相似文献   
2.
不论是哪种景象,凡是引起视觉快感的就美,越快适则越美;凡是引起视觉不快感的就丑,越不快就越丑;使视觉既无快感亦无不快感的,乃不美不丑.  相似文献   
3.
运动表象质量与运动技能水平有关,运动表象质量随着运动技能水平的提高而上升。器械使用可使人脑产生可塑性改变,使用者会将器械纳入身体图式。然而,两者影响运动表象的神经心理机制还不清楚。本研究采用功能性磁共振成像探析篮球运动员与新手在不同持球条件下表象投篮时脑功能活动的差异。结果表明运动员表象质量较好,镜像神经系统激活高于新手;持球条件下运动员表象质量显著高于不持球条件下,镜像神经系统激活程度显著低于不持球条件下。研究说明持器械可以显著提高运动员的表象质量,器械使用带来镜像神经系统的可塑性变化。  相似文献   
4.
李琳 《心理学探新》2008,28(2):85-90
修订BTL-QZ-V1.1气质测试系统。对519名12—21岁男女学生进行了测量。结果发现:神经系统特性具有年龄差异,随年龄增长兴奋性、抑制性增强,灵活性、稳定性增高;12~14岁是其快速增长期,14~18岁为慢速增长期,18岁后为稳定期;神经系统的兴奋性、抑制性具有性别差异,男生强于女生;可将气质类型划分为10种,年龄和性别不影响气质类型的分布;除灵活性外,神经系统兴奋性、抑制性和稳定性的重测信度系数在0.6~0.8之间,且达到显著性水平;以80·8神经类型量表为效标,所得相关系数达中等程度。提示BTL-QZ-V1.1气质测试系统的评定需按年龄和性别分组进行,建立的分组标准较为准确科学,信度、效度较高,可以广泛应用。  相似文献   
5.
模仿在人类生命进化中具有举足轻莺的意义,自闭症儿童的认知发展的研究表明,模仿缺陷是导致自闭症谱系儿童沟通障碍、社交困难的核心缺陷.而镜像神经系统机能失常假设有力地解释了自闭症谱系儿童模仿缺陷的神经机制.尽管镜像神经系统的信息加工过程还存在着MOSAIC模型和EP-M模型的争论.但这两种模型都支持自闭症儿童脑神经功能连通异常的假说.  相似文献   
6.
陈文熙 《心理学报》1997,30(3):250-256
大量的神经生理学实验久已证实由刺激引起的外周神经生理效应具有类似于心理物理效应的高度压缩现象。从外周神经纤维中观察到的神经脉冲频率或发生电位是描述这种压缩效应的常用方法。半个多世纪以来一部分研究人员观察到压缩效应遵守刺激强度的线性对数函数,而另一部分研究人员则观察到幂函数。这种传统实验分歧,通过笔者前时建立的刺激一效应方程,得到合理的说明和两者的统一  相似文献   
7.
自100多年前奥地利儿科医师Clemens Von Pirquet首创变态反应(allergy)一词以后,有关变态反应的研究有了长足的发展。由变态反应,也称过敏反应,所致的疾病均可泛称为变态反应性疾病或过敏性疾病,它是一种过敏性的全身疾病,可以发生在全身的任何部位,以鼻部、皮肤、眼部、气管支气管、神经系统、胃肠道多见。过敏性疾病虽然有着不同的临床表现,但它们都是因为变态反应引起,同根共源,相互影响。近年来,  相似文献   
8.
张颖  冯廷勇 《心理科学进展》2014,22(7):1139-1148
随着认知神经科学技术的发展, 青少年风险决策的发展认知神经机制成为了新近的一个热点课题。从双系统理论模型(社会情感神经网络系统、认知控制神经网络系统)出发, 对与青少年风险决策相关的大脑结构、功能的变化进行了阐述, 重点分析了新近的大脑功能连接、脑网络的研究; 阐述了青少年风险决策认知神经机制的主要理论模型:双系统模型和三角模型。未来研究还应加强对认知神经机制理论模型的检验、整合和创新, 从社会认知神经科学的角度深入研究社会参照系统(同伴关系、亚文化等)在青少年风险决策中的作用及机制, 以及从认知神经层面如何预防和干预青少年高风险行为。  相似文献   
9.
叶浩生 《心理学报》2016,48(4):444-456
镜像神经元是一种感觉–运动神经元。它的典型特征是在动作观察和动作执行两个阶段皆被激活。多年来, 由于研究伦理的限制, 研究恒河猴时使用的单细胞电极植入方式无法应用于人类, 因而不能确定人类大脑皮层是否也存在着具有同样功能的神经细胞。但是通过脑成像技术, 神经科学家确定人类大脑皮层存在着具有相同或类似功能的脑区, 称为“镜像神经系统”。文章对镜像神经元及其人类镜像神经系统的意义进行了深入分析, 指出:(1)由于镜像机制把动作知觉和动作执行进行匹配, 观察者仅仅通过他人行为的知觉, 就激活了执行这一动作的神经环路, 产生了一种他人动作的具身模拟, 因而可以直接把握他人的行为意图; (2)镜像神经元所表现出来的那种动作知觉与动作执行的双重激活功能支持了身心一体说, 从方法论上证明了身心二元论的缺陷, 为身心的整体观提供了神经生物学的证据; (3)镜像神经机制把他人的动作与自己的运动系统相匹配, 以自身动作的神经环路对他人的动作做出回应, 促进了人际理解和沟通, 成为社会沟通的“神经桥梁”。  相似文献   
10.
隋南  匡培梓   《心理科学进展》1993,11(4):15-19
本文简要地介绍了哺乳类动物大脑视觉皮质发育的基本过程及主要的影响因素.着重讨论了神经元遗传表型的定向过程与细胞微环境的相互作用、哺乳类动物较典型的视觉皮质分层以及视觉皮质层次间解剖和生理功能上的相互联系,从而对我们更深刻地理解神经系统发育与行为演化之间的关系是有益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