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7篇
  免费   0篇
  2022年   1篇
  2016年   1篇
  2013年   2篇
  2012年   4篇
  2011年   1篇
  2010年   1篇
  2009年   1篇
  2008年   1篇
  2007年   1篇
  2004年   1篇
  2003年   2篇
  2002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1.
才华多旦 《法音》2013,(7):44-46
在藏传佛教神灵体系中,记载了一尊全能护法神,该护法神被尊奉为"畏尔玛",又称"战神畏尔玛"。据相关文献记载,"畏尔玛"的神性极其广泛,如"遍满天空的畏尔玛;遍满空间的畏尔玛;遍满大地的畏尔玛"等等。笔者在甘肃卓尼县勺哇地区考察时,发现了"畏尔玛"护法神的信仰遗迹,当地人称"化玛"护法神。经查阅文献资料,笔者初步  相似文献   
2.
道和神     
一、“道”生神 中国古代的神。在道教形成以前,中国古代就有神灵。古代最高神就是天帝。《尚书》的《舜典》称,“在璇玑玉衡,以齐七政,肆类于上帝,禋于六宗,望于山川,遍于群神”。《尚书》说的“上帝”就是“天”,“天帝”。注称“上  相似文献   
3.
杨简(1411-1226)字敬仲,世称慈湖先生。《四库全书总目·慈湖遗书提要》称:金溪之学,以简为大宗。慈湖先生终生致力于成圣成贤,一直积极宣传圣贤理论。通过他的描述,我们可以去接近古代圣贤:一方面从内部进入圣贤的精神世界,考察圣贤的意识深度和意识广度;另一方面从外部观察圣贤的行为举止。当我们  相似文献   
4.
宗教存在的个别与宗教概念的一般之间的逻辑整合的启示是:神的双相性为神性神性力量,神性反映了人类存在问题的绝对性;神性力量为应对绝对问题的超验方式。神性即人类存在的绝对性;神性力量即神性应对方式。前者为人,后者为神。人为神之本,神为人的方式替代,人与神为一个整体,这就是宗教学的研究主题即神与人关系的实质。  相似文献   
5.
通常认为,乔纳森·爱德华兹(1703-1758)是18世纪美国大觉醒运动的领导者,是公认的美国历史上最伟大的神学家。其实,人们往往忽视了一点,乔纳森·爱德华兹也是美国历史上杰出的宗教美学家。[1]美与领悟美是乔纳森.爱德华兹神学思想的核心观念,在乔纳森.爱德华兹神学体系中具有重  相似文献   
6.
米开朗琪罗的一生共雕刻了四组“Pietà”,若对其比较可以发现其中有着明显的变化.这一变化恰好与从文艺复兴时期到巴洛克时期的艺术风格的变化相对应.四组“Pietà”雕刻于米开朗琪罗不同年龄段,因其所传达出的思想是他在不同时期对艺术、宗教与人生的认识,故亦可将其看作米开朗琪罗的由四篇文章构成的一部精神自传.  相似文献   
7.
《中国天主教》2003,(1):11-11
光明一端:耶稣在约旦河受洗 (揭示圣三奥秘) 出自《圣经》玛窦福音第3章13—17节:那时,耶稣由加里肋亚来到约旦河若翰那里,为受他的洗;但若翰想阻止他说:“我本来需要受你的洗,而你却来就我吗?”耶稣回答他说:“你暂且允许罢!因为我们应当这样,以完成全义。”于是若翰就允许了他。耶稣受洗后,立时从水里上来,忽然天为他开了。他看见天主圣神有如鸽子降下,来到他上面;又有声音由天上说:“这是我的爱子,我所喜悦的。”  相似文献   
8.
道教中的谪仙观念——以白玉蟾修道思想为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万钧 《中国宗教》2012,(7):58-59
"谪仙"是道教神仙中特殊的一类,他们是因过失而被谪降到人间的,具备超凡神性,同时又兼具不同程度人间化的特质,是一种具有不完美神性的人。本文以白玉蟾的修道思想为例,剖析道教中的谪仙观念。  相似文献   
9.
杜维明与安乐哲对古典儒学宗教性的诠释 ,分别强调儒学中的超越性和共同创造性 ,代表了诉诸超越和非超越话语两种诠释方向。成中英从比较神学的角度对古代中国神性观念的讨论则突显了儒学中的神性问题。本文选取杜维明、安乐哲与成中英三者为研究个案 ,来看他们对儒学宗教性的理解以及在他们的理解中儒学的宗教思想有何特质。论文第一部分以杜维明对儒学宗教性的研究为主 ,阐述分析“内在超越”理论 ;第二部分介绍分析安乐哲对古典儒学宗教性的诠释 ,重点阐述“共同创造”观念和“礼”的宗教维度 ;第三部分介绍成中英“无神学的神性”观念 ,展开古典儒家对神性的理解。这些研究表明 ,在扩展了的宗教观念的基础上来认识儒学时 ,可以肯定儒学具有宗教性。有争议的仍然是儒学的“超越性” ,而这对一部分学者来说 ,仍是儒学宗教性的问题。  相似文献   
10.
宗教是统治人们的那些自然和社会力量在人们头脑中虚幻的颠倒的反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