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67篇
  免费   0篇
  2023年   1篇
  2016年   2篇
  2014年   1篇
  2013年   4篇
  2012年   7篇
  2011年   13篇
  2010年   2篇
  2009年   6篇
  2008年   5篇
  2007年   6篇
  2006年   8篇
  2005年   2篇
  2001年   3篇
  1999年   1篇
  1996年   2篇
  1995年   3篇
  1994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6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试说朝简     
在道教的斋醮活动中,需要很多的法器组合才能完成一系列的朝奏活动,而在这些活动中,有一样非常重要的法器是不可缺少的,那就是朝简。朝简是道教徒做斋醮法事时用来朝谒祖师、天尊、地癨、星宿、山川等圣真神灵的礼仪法器。道教运用朝简的历史久远,在不同的时代和地域有它不同的  相似文献   
2.
李嶷 《中国宗教》2012,(1):78-81
中国禅宗宗徒,不可不知达摩慧可;追慕禅宗先贤,不可不去嵩山少林。禅宗源自南天竺菩提达摩所传禅法。禅宗之旅,当首选少林;而少林之旅,当首选达摩洞。  相似文献   
3.
惭愧祖师本是粤东客家人的重要民间信仰。祖师原型是唐代高僧潘了拳,来自福建汀州,至粤东阴那山行化,祖庙为梅县阴那山灵光寺,信仰圈主要涵盖梅县、大埔、兴宁等县,清代传至台湾。但现在台湾的惭愧祖师庙主要分布在中部的南投县,信众多是来自漳州的移民后裔,族群属性为福佬人。台湾一般信众已不了解祖师的身世,产生了种种附会的说法。祖师塑像为文武装,与阴那山祖庙的塑像迥异。惭愧祖师信仰由客家原乡辗转传至台湾,祖师身世、功能、神性、形象乃至信众族群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这与台湾南投等地拓垦初期的族群性质及自然环境、现实需要有深刻的内在关联,也反映了民间信仰因环境转变而移易混化的现象。本文将对此作初步探讨,希图揭示客家文化在台湾传承和变迁的某些规律。  相似文献   
4.
5.
祖师语录     
《中国道教》2001,(2):1-1
信言不美,美言不信。善者不辩,辩者不善。知者不博,博者不知。圣人不积,既以为人己愈有,既以与人己愈多。天之道,利而不害,圣人之道,为而不争。《道德经·八十一章》其人乐治家畜财,得富贵者,年少力能布作,而长思为事,力尽因乃止,能扬善隐恶,常用心乐为善,思尊上。凡疑悉慎戒之,不敢妄为,又爱下不欲害人,不枉王法,不乐随邪礼相随饮食也。凡不急之事,不敢与焉,有知而为此行,到老无知乃已。虽实若虚,口不轻语,故能致珍物畜积,因以成人也。《太平经·为道败成戒》祖师语录  相似文献   
6.
解脱自己     
禅宗二祖慧可为了表示自己求佛的诚心,挥刀断臂,拜达摩为师。有一次,他向达摩祖师请求:“请老师为我安心。”达摩当即说道:“把心拿来。”慧可于是到处找心,最后只得向达摩说:“弟子找不到那颗心。”达摩于是开导他说:“如果能找到,那就不是你的心了,现在我已经帮你安好心了,你看到了吗?”慧可恍然大悟。  相似文献   
7.
正2016年3月25—30日,由香港青松观全真道研究中心和华中师范大学道家道教研究中心联合主办的"第三届全真道与老庄学国际学术研讨会"在华中师范大学顺利召开。来自美国、比利时、日本、韩国、马来西亚、墨西哥以及中国港台和内地的120余位专家、学者、道长,就全真道与老庄学问题开展深入探讨、交流,这是继2008年4月、2012年4月在华中师范大学两次成功举办全真道与老庄学国际学术研讨会以后的又一次盛会。  相似文献   
8.
2011年3月24-25日,由峨眉山佛教协会主办,在峨眉山大佛禅院"峨眉讲堂"隆重举行"历代祖师与峨眉山佛教"学术研讨会。来自台湾、北京、上海、浙江、江苏、湖北、湖南、江西、福建、河北、四川等全国各地高校、科研院所、佛学机构的高僧大德与专家学者60余人参加了研讨会。与会代表围绕普贤精神、峨眉  相似文献   
9.
<正>一、前言高道吕祖(吕嵓,字洞宾)是我国道教史中极为重要的一位仙真。吕祖住世时虽罕有著述,但成道之后,自宋代开始,屡次显圣、"飞鸾",先后有《前八品仙经》、《后八品仙经》、《清微三品经》、《太上敕演救劫消灾赐福解厄保运证真参同妙经》、《孚佑帝君纯阳祖师三世因果说》、《醒心真经》、《吕帝心经》等经典传世①,其信仰者刘体恕、邵志琳、蒋予蒲等人,更先后将吕祖降授的经忏、诗词文章、注疏、丹道法诀等文献,编纂为两种《吕祖全书》②与《全书正宗》③,道教因而在道品、桂品两种经典分类之外,另设"霞品"一目④,可见吕祖飞鸾降笔而成的著述之丰。  相似文献   
10.
明尧居士 《法音》2006,(12):19-24
疑情宗门下这一法,最重要的就是要“起疑情”。什么叫“疑情”呢?它是指我们对一桩事情不明了,不明了这桩事情究竟是什么东西,体现在禅宗这一法里面,就是禅宗历史上诸多的公案。过去祖师也讲:父母未生前,如何是我本来面目?我未生以前,究竟哪一个是我本来面目呢?自己知道不知道?不知道。不知道,这就是一个疑情。也有祖师提“狗子无佛性”。一切众生都有佛性,为什么“狗子无佛性”呢?大家就可以从这里入手,去参究它。这就是从那个你不明白的地方去起疑情。明万历年间以后,念佛的人就多了。念佛的人多了以后,就提出一个“念佛是谁?”——我明明…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