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01篇
  免费   13篇
  国内免费   32篇
  2023年   4篇
  2022年   8篇
  2021年   3篇
  2020年   3篇
  2019年   9篇
  2018年   3篇
  2017年   5篇
  2016年   3篇
  2015年   2篇
  2014年   11篇
  2013年   3篇
  2012年   8篇
  2011年   9篇
  2010年   4篇
  2009年   5篇
  2008年   5篇
  2007年   6篇
  2006年   5篇
  2005年   5篇
  2004年   2篇
  2003年   4篇
  2002年   9篇
  2001年   11篇
  2000年   6篇
  1999年   3篇
  1998年   2篇
  1997年   3篇
  1996年   1篇
  1994年   1篇
  1993年   2篇
  1990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4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伊斯兰伦理道德与精神文明建设从恩霖伊斯兰教有着极为高尚的伦理思想与道德规范,认真学习研究它的思想特点,对适应当前普及精神文明具有深刻的现实意义。本文拟从“目标与辨证的统一性”、“信仰与社会实践的统一性”、“继承传统与楷模作用的统一性”、“针对时弊与求...  相似文献   
2.
中国和澳大利亚父母报告的儿童社会性发展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陈会昌 Sams.  A 《心理科学》1997,20(6):490-493,,513,
采用作者编制的《3-9岁儿童社会性发展量表》的英译本,在284名澳大利亚儿童中进行测试。结果表明,对于社会文化背景差异巨大的中国和澳大利亚,本量表具有较好的稳定性和跨文化适用性。儿童社会性发展的各个方面,在中澳父母心目中占有不同地位:中国父母重视自我意识、社会技能、意志品质,而澳大利亚父母更重视社会技能和社会情绪的发展。在中澳两个样本中,女孩的社会性发展量表得分均高于男孩。  相似文献   
3.
学习不良儿童的家庭环境及其与社会性发展的关系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下载免费PDF全文
通过对年龄为10—15岁一般儿童和学习不良儿童实施问卷测量和访谈研究等方法的结果表明,学习不良儿童的家庭环境和一般儿童有一定差异,家庭环境与学习不良儿童的社会交往、自我概念和行为问题有一定联系,这说明家庭环境会影响儿童的社会性发展水平,家庭环境是造成学习不良儿童的重要原因之一。  相似文献   
4.
社会性框架效应指个体进行社会性决策时, 描述方式(即框架)对其选择倾向的影响。采用“伤害/帮助框架”范式, 本研究在行为上发现了显著的框架效应:被试在伤害框架下比帮助框架下, 更倾向于选择利他选项, 这可能是由于伤害框架凸显了伤害他人的后果及有意性, 从而提高了道德冲突水平。在神经活动上发现(1)静息态下, 右侧颞顶联合区(TPJ)的低频振荡振幅(ALFF)与框架效应强度存在显著正相关; (2)道德加工相关脑区构成的局部脑网络内部的功能连接强度(FC)能够有效预测框架效应强度。本研究首次利用静息态功能连接探讨个体的社会性决策受到语言表述方式影响的神经机制, 为进一步揭示社会决策中的个体差异提供了神经学证据。  相似文献   
5.
本研究目的在于探索社会性发展迟滞大学生对社交信息的内隐认知特点,三个实验分别通过GNAT、IRAP、IAT范式探讨社会性发展迟滞大学生对社交活动、社交关系的内隐态度和内隐社交自我评价的内隐加工特点。结果发现:①社会性发展迟滞组对群体活动的反应时更短;②社会性发展迟滞组对师生关系持消极的内隐态度,对同学关系持积极的内隐态度;③社会性发展迟滞组存在社交自我评价积极偏向,但对积极评价他人/消极评价自我的反应时更短,对评价的整体反应时更短。结论:迟滞个体对社交活动较敏感,对师生关系持消极态度和对同学关系持积极态度,对社交自我评价存在积极偏向。  相似文献   
6.
俞国良 《心理科学》1999,22(5):389-393
从2308名10—15岁儿童中选取429名被试的研究结果表明.一般儿童的家庭心理环境、父母教养方式大大优于学习不良儿童,这些家庭资源与学习不良儿童的社会交往、自我概念和社会行为等有着密切的联系,说明家庭心理环境、父母教养方式对学习不良儿童社会性发展产生着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7.
白彤东 《哲学研究》2012,(1):113-118
一、导论一个儒家若是读了著名灵长类动物学家弗朗斯·德·瓦尔(F.de Waal)的《灵长类动物与哲学家》(Primates and Philosophers,以下简称《灵哲》),可能会觉得很高兴,甚至有一种"沉冤得雪"  相似文献   
8.
多动症是学龄前儿童出现的比较突出的行为问题。有相关研究资料表明,近年来我国多动症儿童发病率越来越高,有的甚至延续到成年。多动症又称为注意力缺陷和活动过度,常常表现情绪易激动,注意力不集中,易转移,动作协调能力差,认知功能障碍等。而这些行为的出现严重地影响了学龄前儿童的学习成绩,更是学龄前儿童社会性发展的重大障碍。  相似文献   
9.
近期研究显示,早期亲子触觉经验和个体的社会性发展存在密切联系。关于这种联系产生的原因,已有研究多从神经科学的角度,探讨CT传入神经(C-tactile afferents)及有关环路在其间可能起到的作用。基于已有文献,本文将提出一个综合模型,系统阐述背后涉及的心理机制,着重论证亲子关系、个体探索行为以及与之关联的心理成分在其间扮演的角色,并在此基础上从研究设计的局限、有关变量关系的多元性以及未来可拓展方向对该领域研究进行进一步讨论和展望。  相似文献   
10.
与已有研究着重考察如何识别客体导向性意图(动作以物理对象为目标, 而不涉及其他人)不同, 本研究对人们如何识别社会性意图(动作以指向社会主体为目标以影响对方的交互行为)进行了探讨。基于两交互主体在整体层面应遵循效用最大化的分析, 提出当A协助B达成目标状态所需要的成本小于B单独实现该目标状态所需要的成本时(简称为成本最小化信息), 其可被识别为具有社会性意图。通过在B面前设置栅栏的方法操纵成本最小化信息, 以指示不同意图类型的脑电μ抑制程度、对不同变化的敏感性(辨别力)为指标, 对该假设进行了检验。结果显示, 相比客体导向性意图的控制条件(即A将目标物苹果放置在石头前), 当A将目标物苹果放置在被栅栏挡住的B前, 其动作可减少B单独获取该苹果的动作成本, 即符合成本最小化条件时, μ的抑制程度更高(实验1), 且对结构改变(某两个动画中充当相同角色的智能体互换)的辨别力更强, 但对角色交换(某个动画中两个智能体的角色交换)的辨别力更弱(实验3a); 而当栅栏不存在时, 虽然A的运动路径与实验1相同, 但A将苹果放置在B前的成本大于B自身获取苹果的成本, 即不符合成本最小化条件, 条件间μ抑制的差异消失(实验2), 且对不同动作模式中变化的辨别相当(实验3b)。鉴于已有研究表明社会性意图所诱发的μ抑制强于客体导向性意图, 且人们对存在社会性意图的两个智能体间的结构改变更容易辨别, 而对角色交换不敏感, 故上述结果揭示, 两个个体的行为是否满足成本最小化影响人们对动作意图的识别, 支持成本最小化信息是社会性意图识别线索的观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