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2篇
  免费   0篇
  2023年   1篇
  2020年   2篇
  2015年   3篇
  2014年   2篇
  2012年   1篇
  2011年   1篇
  2010年   1篇
  2009年   1篇
  2007年   1篇
  2005年   3篇
  2004年   2篇
  2003年   1篇
  2001年   2篇
  2000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诗经·关雎>是孔子及早期儒家最重视的篇章之一,但西汉以来后儒所言<关雎>主旨却是说法纷纭.新出土的郭店楚简<孔子诗论>言<诗经·关雎>主旨是"改",即由"好色之愿"到"返纳于礼"的转变.孔子及早期儒家对<关雎>的重视,反映了孔子希望"正夫妇"之礼的愿望,以及要求人们"克己复礼"并重视婚姻家庭伦理教化的观念.  相似文献   
2.
传统礼教产生于宗法等级社会结构之下,因其与政治制度交媾在一起而具有较强的社会控制功能与工具性色彩;这一工具性色彩又使其较为侧重对人的外在行为控制与评价,从而在一定程度上弱化了礼仪应具有的内在情感基础,衍生出了其虚伪性。在当前的传统礼仪教育中,我们应对传统礼教的复杂意蕴进行理性鉴别,在价值取向上实现传统礼仪从等级性社会控制工具向现代社会平等性人际交往符号的转换以及从侧重于行为控制向侧重于内心体验的转换。  相似文献   
3.
孝道浅说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孝道是儒家文化和封建时代文化的核心思想之一。它不仅指个人对亲人的天然之情 ,而且与家族、国家、天下相绾结。从孔、孟、《孝经》到董仲舒、朱熹 ,孝道的本质和社会作用是不尽相同的。而人们主张和反对孝道也有着不同的背景、情况。孝道是应该批判继承的 ,源于真挚之情的孝 ,是中华民族的传道美德。  相似文献   
4.
在荀子看来,“礼”在本质上将“教育”作为其前提,“礼教”就是包括“执礼”、“知礼”和“行礼”的一种“礼”的内化过程。首先,“执礼”是指通过礼节遵守而培养欲望抑制能力和追求行为的精炼化的习惯养成活动,本质上需要对“礼”的原理的有合理性的理解。“知礼”就是指通过理解“礼”所蕴含着的内在原理而图谋人们的理解成长的智育活动,人们从此才能获得道德的判断能力,并且使自己的行为能超出被动的习惯行动。最后,“行礼”是“执礼”和“知礼”融为一体的“礼教”的理想境界,是指人的思考与行为都符合于“礼”的真正的人格化。实际上,如荀子的很多言论所如实地反映着,这种“礼教”的三个层次都成为先秦儒家礼教传统的不可缺少的特质。  相似文献   
5.
六朝文体与儒家礼教文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研讨了六朝文体与儒家礼教文化的关系 ,认为六朝众多文类萌生、发展于儒家礼制、礼仪的需要中 ,文类之下隐藏着权利意志和礼教精髓。诸如颂、赞、祝、盟、封禅等文类与吉礼 ;诔、碑、哀、吊、墓志、祭文等与凶礼 ;诏、策、制、敕与人君之礼 ;章、表、奏、启与人臣之礼 ;誓词、檄文与军礼 ;诗与礼制都具有紧密的关联性。  相似文献   
6.
孟德斯鸠依据社会现象本身,从气候决定论出发,归纳了不同气候、不同政体下国民的"一般性格",概括出中国家国同构的组织形式,中国国民群体本位、道德本位的价值取向,以及怯懦服从、宽仁温厚、勤劳俭约等人格特征,并深入地分析了产生中国国民性之根源.其思想开西方思想家批判中国国民劣根性之滥觞,奠定了近现代中西方讨论中国国民性的基本话语框架.  相似文献   
7.
马一浮一生将发明自性视作为学宗旨,以阐明儒家六艺之教统摄一切学术。他所说六艺者,即《诗》《书》《礼》《乐》《易》《春秋》六经。他认为,六艺之教,莫急于礼,礼主于义,以敬为本,礼以导行,循理践形,制度文为,皆在于礼;礼乐之源,本于孝弟,移风易俗,莫善于乐,乐以道和,法界一性。马一浮论儒家礼乐教之大义既明,近代以来"礼教吃人"等对于儒学的偏见自会不攻自破。  相似文献   
8.
王进 《孔子研究》2015,(3):28-35
儒家礼教思想的基础和核心在于效法天地自然和尊重人情现实,强调圣凡区别等社会常识。在此思想指导下,儒家构建了包括"男女授受不亲"在内的人伦规范以防止人堕落为禽兽、人类社会堕落为禽兽世界。现代思想对儒家礼教的批判忽略了儒家礼教思想的核心和基础,以思想上的虚构和想象的图景来代替常识,不但不得要领,并且也有使人类堕落为禽兽世界的危险。只要天地自然和人情现实不发生改变,圣凡区别永远存在,那么儒家礼教精神也就具有永恒之价值。  相似文献   
9.
秦汉间的儒法合流及其影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两大流派,儒法间的合流在中国思想史上是件极可重视的事情。这一合流现象大致完成于秦汉时期,它的发生既有其内在的理论基础,也有其社会历史的需要及其所提供的现实土壤。而其后果一是在儒家“道”尊干势的传统之外,确立了君尊臣卑观念的合法性;一是纳礼入法,导致了礼教的法律化和儒家化的法律,这在很大程度上塑造并维护了中国传统的社会和政治结构及其基本性格,影响是极为深远的。  相似文献   
10.
礼道·礼教·礼治:荀子哲学建构新探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荀子以“礼”为中心,形成偏重于儒家“外王学”的哲学建构。他首先把“礼”提升到“道”的高度,作为人类社会乃至自然界的最高哲学范畴;一方面把“礼”作为道德教化的依据,建立起自己的道德学说;另一方面把“礼”作为社会治理的准则,形成自己的社会政治思想。“礼道—礼教—礼治”,构成了荀子哲学思想的主体。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