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96篇
  免费   2篇
  国内免费   2篇
  2023年   16篇
  2022年   6篇
  2021年   8篇
  2020年   11篇
  2019年   7篇
  2018年   1篇
  2017年   13篇
  2016年   12篇
  2015年   19篇
  2014年   23篇
  2013年   9篇
  2012年   16篇
  2011年   17篇
  2010年   18篇
  2009年   13篇
  2008年   14篇
  2007年   13篇
  2006年   8篇
  2005年   13篇
  2004年   8篇
  2003年   3篇
  2002年   11篇
  2001年   9篇
  2000年   8篇
  1999年   1篇
  1997年   1篇
  1996年   1篇
  1995年   2篇
  1994年   7篇
  1991年   4篇
  1990年   5篇
  1989年   2篇
  1987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3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孔子问礼"案涉及"助葬巷党"、"适周观庙"等多次问礼之行。先考巷党问礼类文献源自战国《曾子问》单篇本,辑入《礼记》《家语》等传本;又适周问礼类文献源自战国《观周》单篇本,辑入《儒家言》《家语》等传本。次考适周问礼类文献之疑肇端在《史记》之讹,二类史事并非同时而必有先后;再考证孔子盖在31、32或34岁在鲁巷党问礼,在43至46岁适周洛邑问礼。故此二类材料既非伪本,也非孤证无征,而是由周至汉源流足征的孔氏学派文本;二类史事既无矛盾,不可默证为伪,而是以东周礼制典籍可证的早期儒家史料。  相似文献   
2.
伊斯兰孝道与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马仲兰孝敬父母、赡养父母、尊敬长辈,这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这种美德又因时代不同,社会性质不同而有较大差异。自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以来的两千多年,统治阶级为了维护其封建的等级制度及统治地位,强调"百行孝为先",对...  相似文献   
3.
佛教与中国伦理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佛教自两汉之际传入我国以后,它的伦理道德思想和儒家纲常伦理观念相互颉颃、相互对峙,成为对中国传统文化思想、民族心理、民风习俗的巨大挑战,两种思想文化的巨大分歧,引发了长期的摩擦、斗争。佛教在其流传过程中,不断地面对矛盾、调整矛盾、解决矛盾,并形成了调和儒家思想,  相似文献   
4.
本刊讯由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宗教研究所与嘉兴市委统战部联合主办,浙江省民族宗教事务委员会指导,平湖市委统战部承办,平湖市佛教协会、平湖市法华禅寺执行承办的深入推进我国宗教中国化学术研讨会暨“之江问道·平和报本”纪念弘一法师文化论坛于2023年7月25日至26日在嘉兴平湖法华禅寺举行。  相似文献   
5.
哈吉·欧麦尔·李慕唐阿訇,已年过花甲,但他容光焕发,正所谓老当益壮。他是中国伊协委员,安徽省伊协副会长、省政协委员、界首市政协副主席、城关清真大寺教长。李阿訇在豫皖一带享有很高声誉。他出生在一阿訇世家,青年时苦读经汉书籍。  相似文献   
6.
《中国道教》1995,(3):13-14
中共中央印发的《爱国主义教育实施纲要》(以下简称“纲要”),是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的重要文件,是动员和鼓舞中国人民团结奋斗的一面旗帜。爱国主义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我们道教与祖国兴衰息息相关,在各个历史时期都有爱国的光荣传统。在新的历史时期,我们道教徒要发扬道教爱国爱教的优良传统,高举爱国爱教的旗帜,不断提高广大道教徒的爱国主义觉悟。  相似文献   
7.
1、以杂华装饰的无限大的佛华严——持杂华庄严佛《法华经》是讲述妙法的经。而《华严经》是《大方广佛华严经》,它以“佛”为重点。《法华经》是说法的经,而《华严经》是说佛的经。作为大乘佛教具有代表性的经典就是《法华经》和《华严经》。《华严经》全称《大方广佛华严经》,《法华经》全称《妙法莲华经》,通常略称为《法华经》,竺法护(约230—308)  相似文献   
8.
儒家成人视阈中的"兴于诗"兴起"好善恶恶"、自信多样的真情主体,"立于礼"挺立含情节情、履言范行的文理主体,"成于乐"完成大气仁爱、自由和乐的情理主体,"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属主体起情→守理→合情理之自我挺成与社会共生。其中,"兴于诗"先于"立于礼"与"成于乐","立于礼"把持"兴于诗"与"成于乐","兴于诗"与"成于乐"内置"立于礼","成于乐"统摄"兴于诗"与"立于礼",三者一体有分,交融互进,相须为用,圆融挺成主体之人格。  相似文献   
9.
复礼为仁,是荀子为了实现孔子克己复礼为仁的目标而进行的理论探索.克己,主要是指治欲,方法是“以义克利”.而礼义的制定与践履,就是“复礼”的意涵,具体方法就是法后王以察先王之道.一方面,制定与践履礼义可以克己(治理人欲),从而“克己”被进一步收归到“复礼”中.而另一方面,“处仁以义,然后仁也”表明复礼才是真正完满意义上仁的达成,即复礼为仁.复礼为仁的思想转向,不仅将礼与仁的内涵进一步深化,而且还对后世儒者影响深远,因而在当代的克己复礼为仁思想研究中不能被忽视.  相似文献   
10.
王时槐是江右王学的代表性人物之一,他将善恶视为念能否顺本性而动,对合法性与道德性有清楚的辨析,并注重过恶之辨,意念无明显的邪妄可以视为无恶,但不代表无过。他主张善有本体,而恶无根即无形上的本体,但恶仍有其根源,这就是人的"自离其性"或"甘自弃之"的主观条件,这与康德的根本恶学说可以接榫。王时槐强调改过迁善的根本动力或力量源于自身,他主张人要立志、修治与敦礼,旨在实现心灵转变与在感官方式上的逐渐改良,达到念念归根的状态,从而纠正准则中颠倒的道德动机的顺序,他对静坐的强调则是通过收敛与暂息尘缘,以默识自心,从而达到动静皆能复归本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