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6篇
  免费   0篇
  2023年   1篇
  2017年   1篇
  2016年   1篇
  2014年   3篇
  2012年   2篇
  2010年   1篇
  2009年   1篇
  2008年   1篇
  2007年   1篇
  2006年   4篇
  1995年   2篇
  1994年   2篇
  1990年   1篇
  1989年   2篇
  1988年   3篇
排序方式: 共有2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453 毫秒
1.
论道教的妇女观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自从父系社会取代了母系社会以后,都是以男性文化为主体的社会,男人创造了适应于自己的政治、经济、法律以及伦理道德等文化,而妇女则沦为男性的奴仆,社会的附属品。妇女作为社会主体的身份被剥夺了,她们丧失了作为人的尊严、社会的人的价值和参予社会活动的平等地位。尤其在中国的封建社会,残酷的“三纲五常”,“三从四德”束缚着妇女,将她们禁锢在封闭的家庭中,成为传宗接代的工具,家庭的附庸。总之,在男尊女卑,两性不平等的男人世界里,女性成为男人政治、经济、法律、伦理道德的统治对象。  相似文献   
2.
泰山玉女发展成国家祭祀神灵碧霞元君,经历了"立像"、"建祠"、"赐额"三个阶段,完成了从民间俗神到道教神仙,再到国家神灵的转变,成为国家"准正祀性"神灵,这其中道教的吸纳是极为重要的一环,道教作为中国土生土长的宗教,在宋至清代多被统治者所利用。在国家祭祀政策的大背景下,道教神仙的光环使碧霞元君有了合法外衣的保护,也因此得到国家的最终承认。道教的吸纳和国家的认同是碧霞元君信仰扩展的前提条件,而与海神天妃的相互吸收利用及自身不断显灵则又促使其信仰进一步扩展。  相似文献   
3.
碧霞元君的封号问题是当前学术界对其神信仰研究中不能回避的一个问题。本文通过对“碧霞元君”封号的有无、碧霞元君信仰的滥觞及其正式兴起的时间这些问题进行了梳理和考辨,并认为明代正德二年(1507)是碧霞元君信仰正式从民间私祀成为国家认可之神的标志性时间。  相似文献   
4.
正成语"身怀六甲"包含着极为丰富的道教文化意蕴,表现出道教融汇中外文明的开放文化精神,却为人们日用而不知。身怀六甲是人们在日常生活中指称女子怀孕的成语。这个成语频繁地出现在明清以来的杂剧小说中,如《东周列国志》、《镜花缘》等等,可见在当时就已经成为市井的俗语。从字面上看,"六甲"似应是胎儿的代称,可为什么以"六甲"指代胎儿,人们却不甚明了。  相似文献   
5.
泰山是中国人心目中的神山、圣山,是古代中国文明和信仰的象征。其原生的信仰和文化,几千年来渗透、辐射到中国社会生活的多个层面,对民族心理和民族文化产生了重要的影响。然而,当代  相似文献   
6.
传说在很古很古的时代,在很远很远的地方,有一个净乐国。那里的国王是个很有能力的君主,把国家治理得井井有条,人民过着安居乐业的生活。国王看到全国臣民都很爱戴他,心中无比高兴,想很好地栽培儿子,把王位一代一代地传下去。他召来最好的文臣武将来教王子读书习武,还派了许多仆人伺候王子。王子过着饭来张口,衣来伸手的舒适生活,便专心致志地攻读诗书,操练武艺。不出数年,便学得满腹诗文,练就浑身武艺。眼看王位有了继承人,国王和皇后心中甚是欢悦。不料人各有志。  相似文献   
7.
碧霞元君信仰是泰山信仰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众多的道教神仙中。碧霞元君威灵赫赫,庇佑九州。特别是明、清时期,正统道教在国家政治生活中受到限制,而泰山碧霞元君信仰却达到了鼎盛,“泰山行宫”(娘娘庙)遍及全国,元君诞辰日的庙会演化为民俗节日,每年到泰山朝山进香的十方善信摩肩接踵络绎不绝。这种兴盛,正是道教趋向民间、趋向世俗,普及于普通民众心中的一种体现。从这种意义上讲,明清道教并非衰落,  相似文献   
8.
佟洵 《中国宗教》2012,(4):79-80
天仙宫道观依山傍水,景色怡人,在苍松翠柏的万绿丛中,更显巍峨庄重。观内的庙宇殿堂金碧辉煌,庄严肃穆;花卉成丛,秀木成林,自然景色与道观建筑相映成趣。  相似文献   
9.
碧霞元君封号问题的再考辨——与闫化川先生商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闫化川<碧霞元君封号问题的新考辨>一文依据"大宋辛酉"<东岳元君香火社碑>,认为"碧霞元君"封号于宋天禧五年(1021)前业已出现;又据明正德二年(1507)<御告文碑>,认为自本年起碧霞元君信仰正式从民间私祀成为国家认可之神.本文认为闫文这两个结论均不能成立,指出:①所谓"大宋辛酉"的<东岳元君香火社碑>纯为伪刻,不可凭据,"碧霞元君"封号绝非始于北宋;②朱明皇室与碧霞元君发生联系,远早于正德一朝,所谓"正德二年"是碧霞元君信仰转换的"标志性时间"之说亦难成立.  相似文献   
10.
清代朝廷从未将妈祖封为碧霞元君,但朝野以妈祖封号附会碧霞元君的现象逐渐增多。其源头可视为汪楫所言的《天妃经》,而该经书与清初道士的关系仍不能确定。在汪楫的传言外,清代混淆妈祖与碧霞元君的其他路径有三:一是普通民众沿袭了明代二者混淆的信仰传统,并且衍生出妈祖与碧霞元君互相侵夺名号的新现象;二是康熙帝和一些朝廷官员未能明确区分妈祖与碧霞元君,客观上为汪楫的传言提供了更大的存续空间;三是地方官员与儒生文士对汪楫的传言信以为真,还编造出乾隆帝与嘉庆帝敕封妈祖为碧霞元君的谬说。需要注意的一个特例是,淮安惠济祠并祀泰山碧霞元君与妈祖的礼俗现象催生了雍正帝敕封妈祖为"天后圣姥碧霞元君"之说,促使妈祖元君化的历史面相更为丰富,也更为复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