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5篇
  免费   0篇
  2023年   4篇
  2014年   1篇
  2011年   1篇
  2010年   3篇
  2009年   4篇
  2008年   1篇
  2005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石涛是清代的艺术大师,他的绘画理论和艺术实践,在中国绘画史上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重新认识石涛的绘画思想对当代美术理论研究.美术创作都具有极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2.
石涛《画语录》思维高妙,关于一画的内涵,自20世纪40年代起我国学术界就争议不断。笔者认为一画论就是绘画之法,这个法是有与无的统一。整部《画语录》有九个章节明确谈具体的绘画技法,通篇又贯穿着无法的精神。宇宙是乾旋坤转的,我是独立唯一的,一画之法必为活法。石涛是着眼于活法性质来界定一画内涵的。整部《画语录》闪耀着不断创新、强调变化的艺术辩证法光辉。  相似文献   
3.
象思维是中华民族的传统思维.深深影响着中国文化.<周易>蕴含着丰富的象思维,可以分为观物取象、立象尽意、得意忘象三个层面.中国画作为中华传统文化的典型代表,深受中国哲学的影响.石涛是清初著名画家,以擅长山水画闻名于世.他的画论<苦瓜和尚画语录>和其题画诗清晰地展现了其山水画深受<周易>象思维的影响,认为"画者形天地万物"、"画者从于心者也"、"不似似之当下拜".石涛山水画创作的这个过程与<周易>象思维的三个层面是一致的.  相似文献   
4.
"有法"与"无法"论就是<苦瓜和尚画语录>中很重要的一对概念,并且贯穿于石涛一生绘画美学思想的始终.石涛认为绘画有规律、法则,但并没有绝对不变的规律、法则.规律和法则都是不变与变的统一、稳定与不稳定的统一、有与无的统一、大与小的统一."无法而法"论来自哲学变化论,是变化论在绘画法则中的体现.  相似文献   
5.
<正>笔墨在中国画中占据着极其重要的地位,经过数千年的发展,已成为具有独立审美特质的形态。从张彦远首次使用"笔墨"到石涛关于"笔墨"的见解,已经把"笔墨"谈得再透彻不过了,因此,在三百年后的今天,我们唯有具有更宽阔的胸襟与胆量,加上脚踏实地的苦练,才有可能实现对古人的超越。  相似文献   
6.
石涛与道教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石涛是清初一位独创派绘画大师,早年因家国之变,遁入佛门,但到了晚年,有资料显示,他却离开佛门,而改信道教.对于石涛思想的研究来说,这显然是一个不可忽视的问题.但对石涛思想研究中的这一关键问题,有不少学者认为是子虚乌有,本文根据新发现的史料推证,石涛晚年确有出佛入道之事,并对石涛晚年作品中所体现出的道教倾向等问题作了进一步的研究.  相似文献   
7.
石涛以万恶点墨、纵横挥洒写真性情,用东方式的主观的线与类色刻画事物内在的生命.他摒弃画院技法,我自立法,独抒自我,盘礴睥睨,峥嵘奇崛,张扬其狂放恣睢的个性,彰显自我独立的人格操守.石涛的"一画"理论就是包孕技法、画理、理之源及其内在关联的审美本体理论体系,凸现了文人画抒写性情的内在"心"的本原性.  相似文献   
8.
石涛的"不似似之"理论超越了历史上关于"形神"关系的论述,深刻揭示了艺术真实与艺术创作过程中所包含的两个重要方面,即生活真实和艺术虚构之间的复杂关系,并且阐释了艺术真实性的本质内涵,从而使其成为最高的艺术真实.  相似文献   
9.
担当(1593—1673),俗姓唐,名泰,字大来,云南省普宁县人,滇西佛教名山鸡足山僧,法名普荷、通荷,号担当,意为能够担当佛家之重担。担当是中国美术史上具有重要地位的书画巨匠、大诗人,与同时代的清初四僧(渐江、八大山人、石溪、石涛)齐名,而艺术水准比四僧毫不逊色,被推崇为诗、书、画三绝的大师级的历史人物。  相似文献   
10.
在解读传统画论时,争论是常事,由于解读者的出发点、关注点不同,解读结果的差异与争论也就在所难免。通常情况下,学者争论一段时间会就某些观点达成共识,争论就此平息。而有些争论持续很长时间,很难形成共识,对石涛“一画”思想的争论就是其中之一。从多方面分析石涛“一画”解读之困难,探讨引发“一画”解读之争的主要原因,是很有必要的,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