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8篇
  免费   0篇
  2014年   2篇
  2012年   1篇
  2010年   1篇
  2009年   2篇
  1996年   1篇
  1995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1.
50岁,是“知天命”的年纪了。什么叫“知天命”?用大白话说就是,人生都到了50岁了,我已经知道老天安排我什么命运了,那就听天由命吧!可不是嘛,都50多岁了,白发上头,皱纹上额,感叹在怀,苦涩在心。人生50,恰如秋天黄叶,秋渐深,绿渐褪,秋风再紧一些,说不定哪天就要飘坠人生枝头!可不是嘛,都50多岁了,说是年过半百,让人错觉是人生才刚走一半,可是仔细看看身边,又有几个活过百岁的人呢?  相似文献   
2.
李伟 《佛教文化》1996,(2):30-31
我有几个朋友,一而立之年,一不惑之年,一知天命之年。一日相聚,喜岁未大寒,得半日清闲,每人手执香茗一杯,谈起佛教和人生这个话题。天命之友童心不老,且颇具辩才,近看南怀经老先生在大陆出版的几本佛教经典的解释,很自然地谈起读务C得,只见他点上一支烟,说:南怀道老先生这几本书,真有独至之处,点到了当今学佛之人的要害之处,有着很强的指导意义。原来对佛教的一些模糊认识,一下子澄清了。比去。佛法和修行者的关系这个问题,以前认为,佛把修行的方法告诉了我{fi,我们不走样地照办就行了。其实不是这回事。因为佛说的是…  相似文献   
3.
孔子作为思想家,他与耶酥、释氏的不同之处在于他不自许拥有authority(权力),因而他的思想言谈就不是教条,而是探索。尽管在当时就有弟子子贡等抬举他为圣人,但他始终清醒地意识到自己只是“学”者,“若圣与仁,则吾岂敢!”(《论语·述而》,下引只注篇名)这种态度无疑给我们理解孔子指出了一个方向:理解他而不是顶礼、崇拜,也不是歪曲、利用。这首先就要求我们对孔子进行历史的还原。  相似文献   
4.
人生之道     
古往今来,光阴之叹是我们看到最多的感慨。这种感慨在《论语》中也不例外,"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人生有限,自然永恒,在这天地悠悠、物序流转中,每一个人都是一个转瞬即逝的渺小生命。孔夫子给后人描述了这样一种人生轨迹:  相似文献   
5.
五十,对于一个人来说,是“知天命”之年:五十,对于一个家庭来说,是儿孙满堂:五十,对于一个学校来说,是传承。是奋斗,是喜悦……雄关漫道真如铁,而今迈步从头越。在德阳三中迎来五十华诞的同时,三中人已经把眼光投向了更远处,把五十年华诞作为继往开来、再创辉煌的新起点。在新的起点上,学校领导引领全校师生谋划新的发展,以昂扬奋进的姿态谱写出新的华美篇章。  相似文献   
6.
上世纪的1960年4月,是上海市天主教爱国会正式宣布成立的日子,距今已有近50年的历史了。今日笔者愿以天主教爱国会战线后辈和半程参与者的身份,奉上些感慨与体会,以此来庆贺这个“知天命”纪念目的即将到来。  相似文献   
7.
8.
<论语>曰"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既知天命,则首先就要安身,只有身心安顿,方知天命所达."安身立命"是中国人的传统思维,也是我们先祖生活的基本方式之一.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