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0篇
  免费   0篇
  2012年   1篇
  2010年   1篇
  2009年   1篇
  2006年   1篇
  2005年   1篇
  2003年   2篇
  2002年   1篇
  2000年   1篇
  1996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1.
论医学的应当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医学的应当包含三层含义:1.作为目的的应当。医学渗透着人的功利目的,即“防治疾病,维护健康”,“阻止死亡,延长生命”,“解除病痛,使心身舒适”。为此还必须有非功利目的--追求医学真理。功利目的在本质上是稳定的,但是在不同时代、国家和社会总会具体化为不同的内容和形式。2.目的性与客观真理统一的应当。要实现医学的三大功利目的,就必须遵守医学的内在规律和影响医学的各种外在规律。3.目的合理性与手段合理性  相似文献   
2.
周昌忠 《哲学研究》2012,(3):66-72,127,128
<正>当代知识论(contemporary theory of knowledge)作为哲学运动,是两股支流的汇合:一是它作为关于"知识是信念"的理论,乃孕育于作为方法论的分析哲学;二是它作为关于主体之经验直观能力的理论,乃是对从笛卡尔到康德的传统认识论的延伸。这决定了它包括两个部分,分别作为方法论和认识论。  相似文献   
3.
善恶评价的性质和善恶评价的真理性问题是伦理学研究的难点问题。现代西方伦理学界对此问题也多有探讨。对现代西方善恶评价理论的主要观点的介绍,有助于我们深化善恶评价问题的研究。  相似文献   
4.
克罗齐否定历史哲学的超验必然性和因果必然性,但肯定历史学的逻辑必然性.克罗齐认为,历史不是"牧歌",也不是"恐怖的悲剧",而是一部戏剧:所有时代、一切民族、全部成员登台表演,并集善恶于一身;但历史的主导思想是善,最终恶促进向善——历史总是自由的历史.  相似文献   
5.
人的思维是否具有客观的真理性,这并不是一个理论的问题,而是一个实践的问题。人应该在实践中证明自己思维的真理性,即自己思维的现实性和力量,亦即自己思维的此岸性。关于离开实践的思维是否具有现实性的争论,是一个纯粹经院哲学的问题。  相似文献   
6.
大家都知道,在塔尔斯基的语义真理论中,有这样一个等值图式(T):X在L中是真的,当且仅当P。在塔尔斯基设法刻画我们关于真的前理论理解——“一个真理性的语句描述了与其一致的事物”这一点上,图式(T)起了决定性的作用。然而,在像奎因和收缩论者的某些关于真的去引号的说明中,塔尔斯基的语义图式(T)则变成了“去引号”的图式。  相似文献   
7.
中国古代关于认识真理性检验标准的思想可以大致归纳为四种主要观点。先秦及汉代的唯物主义思想家已经有了把感觉经验和行为效果作为检验认识真理性标准的思想;古代唯心主义思想家则坚持无客观标准论,他们要么直接坚持主观标准论,要么认为根本无是非标准可言;宋、明、清时期的一些唯物主义哲学家提出并坚持以客观事物或事实作为检验认识真理性的标准;与此不同,王廷相、王夫之、颜元等人则提出“行”标准说,这种颇具光辉的哲学思想,使中国古代关于认识真理性检验标准思想的探讨大大前进了一步。  相似文献   
8.
<正> 世界宗教是一家,是事实,也是真理。只有狭獈的宗派主义者,无知狂徒,或执迷于"教"而对"宗"毫无所知的人,是不会承认这一真理,也不会接受这一真理的。我在香港。香港有一个"六宗教领袖座谈会"的社团组织,每年都有定期的活动。比如:六宗教元旦招待会,六宗教国庆招待会,六宗教思想交流报告会,庆祝香港回归十周年六宗教祈福会……等等。不仅如此,我们香港佛教联合会每有重大法务活动,会邀请兄弟宗教领袖出席,他们也都会翩翩盛装,盛情而来,共同参与。同样,兄弟宗教每有他们的重大庆典活动,他们也会邀请佛教代表前往参加,我们也都会虔诚而往。这  相似文献   
9.
20世纪80年代之前的国内认识论可以称之为“理性认识论”(这里的“理性”当然不是现代意义上的合理性,而是近代意义上的狭义理性,即工具理性或不含有非理性的理性),在这种认识论中,非理性的各种因素,诸如意志、情感、直觉等等,均是认识的障碍,是认识过程中必须予以克服或排除的东西。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伴随着反理性主义思潮和价值哲学的引  相似文献   
10.
下笔有悔     
司马迁曾经指出:“夫用贫求富,农不如工,工不如商,刺绣文不如倚市门。”两千多年过去了,这些话还依然管用,说明司马迁的那支笔十分了得。难怪金圣叹把《史记》列为“天下才子必读书”七种之一。然而“天下才子”在得意于笔,并把司马氏等大笔人物奉为圭臬时,却总是忘记“刺绣文不如倚市门”,也是一种相当于“圭臬”的事实。尽管“锦绣文章”一直以来多是男人的活计,但笔与针相去不远。这种事实发展为现实中一个曾经受人关注的关于“记者”与“妓者”争讼的坊间段子,虽说大不雅大不敬,却充分印证了司马氏见解的真理性。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