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4篇
  免费   0篇
  2023年   1篇
  2016年   3篇
  2014年   1篇
  2012年   1篇
  2009年   1篇
  2008年   2篇
  2007年   2篇
  2005年   1篇
  1996年   1篇
  1990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在海峡两岸佛教界,赵朴老与星云法师的人间佛教思想最为接近。他们都不是太虚大师的亲传弟子,但都直接继承了太虚的人间佛教理论。他们都以真常唯心论作为人间佛教理念的思想基础,这点与印顺法师不同。他们都有思想、有实践,使人间佛教的光辉实实在在地照耀着海峡两岸。继承前人大业,解答实践中出现的疑难,推进人间佛教理论实践的发展,是后人应尽之责。  相似文献   
2.
《佛教文化》1996,(4):30-31
从佛教的立场来讨论《楞严》,很久以前就有一个预言流传着。硕言《楞严经》在所有佛经中最后流传到中国的。而当佛法衰微时,它又是最先失传的。这是寓言.或是神话,站区不去管它。但在西风东渐以后,学术界的~股疑古风气.恰与外国人处心积虑来破坏中国文化的意向相呼《楞严》与其他几部著名的佛经,如《圆觉经》、《大乘起信论》等,使最先受到怀疑。民国初年,有人指出《楞严》是一部伪经。不过还只是说它是伪托佛说,对于真理内容,却没有轻议。可是近年有些新时代的佛学研究者.竟干脆认为得严是一种真常唯心论的学说,和印度的一种…  相似文献   
3.
百字碑     
正~~  相似文献   
4.
在牟宗三哲学发展中,"良知坎陷"说有认识论、历史文化论和存有论三义。"良知坎陷"说的理论开展,既表现为存有论意义上的理论综合,也体现在以"道德实践"对"坎陷"所作的理论规定。在"良知坎陷"说中,存在着文化诉求与哲学思考的思想纠结。由于对"坎陷"之辩证义的独特规定,牟宗三存有论意义的"良知坎陷"既不同于黑格尔绝对精神的辩证开展,也改造了康德现象与物自身超越区分的理论架构,展露出"彻底的唯心论"的基本意蕴,具有新的理论意义。  相似文献   
5.
印顺和熊十力于1948-1950年之间围绕<新唯识论>相关问题展开的争论,是一场以儒、佛之争为载体,触及到基本哲学立场、价值取向、治学方法等问题的学术论争.如果将这一争议置于与内学院吕澂等人从唯识立场出发对<新论>的评价和二十世纪八十年代日本"批判佛教"的语境中考察,对问题的实质将会有更清楚地了解.  相似文献   
6.
现在社会上的“气功”,杂沓纷纭,莫衷一是。至后人有志于修炼者,不知谁是谁非,何去何从。殊不知上古先圣,自有一套正宗修真功法,而世不独不察,反喜急功近利,每每误入傍门,发生偏差与种种毛病,后悔无及。老衲自少好修真炼功,经数十年研究,今将先圣正宗之经典,如《阴符》、《黄庭》、《道德》、《南华》、《心印》、《清静》、《参同》、《悟真》等之功理功法。深入浅出,揭其纲领,采其精华,令有志修真者得窥全豹之斑,不致误入歧途。人生世上,谁不欲安乐健康长寿,但事实上难如理想。至于衰老疾病死亡,哪个可能幸免?虽则今时科学昌明,医术精湛,亦无法能挽救其厄。上古仙真上圣,早有见及此,于是创立静功及修仙修道之学术,使后世知此功法而修,  相似文献   
7.
徐晓鸿 《天风》2016,(6):24-25
原文:于是我三一分身,景尊弥施诃,戢隐真威,同人出代。 译文:正因如此,我们所信三位一体之一,景教徒所尊崇的弥赛亚,隐藏真神的荣威,如同凡人一样降生到人世间。  相似文献   
8.
现代社会是趋向于开放自主的多元社会。在海峡两岸,早期现代化即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的过渡期都约在20世纪70-80年代结束,然后开始跨入现代社会。在大陆,开放自主时代的到来,使寺院与旅游管理部门、文物管理部门以及投资建寺的企业之间纠杂不清的关系得以梳理,由僧人与佛教徒自主管理寺院或宗教活动场所,已成不可阻挡的趋势。任台湾,各宗各派各层次的  相似文献   
9.
在牟宗三哲学发展中,"良知坎陷"说有认识论、历史文化论和存有论三义。"良知坎陷"说的理论开展,既表现为存有论意义上的理论综合,也体现在以"道德实践"对"坎陷"所作的理论规定。在"良知坎陷"说中,存在着文化诉求与哲学思考的思想纠结。由于对"坎陷"之辩证义的独特规定,牟宗三存有论意义的"良知坎陷"既不同于黑格尔绝对精神的辩证开展,也改造了康德现象与物自身超越区分的理论架构,展露出"彻底的唯心论"的基本意蕴,具有新的理论意义。  相似文献   
10.
徐晓鸿 《天风》2016,(4):27-28
正根据《大秦景教流行中国碑》(简称"景教碑",下同)的记载,基督教第一次传入中国应在唐贞观九年(635年),来自大秦国(叙利亚)的传教士阿罗本"远将经像,来献上京",这被认为是基督教首次传入中国的铁证。至于景教一名,碑文解释说"真常之道,妙而难名,功用昭彰,强称景教"。景教碑出土于明天启五年(1625年),尽管钱大昕等人考证它应在万历年间出土,但多数学者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