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97篇
  免费   0篇
  国内免费   1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3篇
  2022年   6篇
  2021年   3篇
  2020年   4篇
  2018年   4篇
  2017年   4篇
  2016年   3篇
  2015年   3篇
  2014年   10篇
  2013年   14篇
  2012年   26篇
  2011年   17篇
  2010年   8篇
  2009年   17篇
  2008年   17篇
  2007年   10篇
  2006年   4篇
  2005年   5篇
  2004年   9篇
  2003年   4篇
  2002年   10篇
  2001年   4篇
  2000年   4篇
  1999年   2篇
  1997年   1篇
  1996年   2篇
  1995年   1篇
  1994年   1篇
  1993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9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陈星桥 《法音》2009,(8):47-51
今年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六十周年,改革开放也已经跨越了30个年头,在党和政府领导下,我们国家正朝着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目标高歌猛进。常言道,国家兴则佛教兴。而作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重要组成部分的中国佛教,必将成为凝聚中华民族的强大精神纽带之一,为构建和谐社会、共建和谐世界发挥独特作用。  相似文献   
2.
不二法门是文殊法门的核心。不二,就是诸法平等。它认为相互对立的事物或观念,都是无二无别的。不二法门,就是破除一切烦恼的根源虚妄分别、执著不放的法门。因此说,不二法门是佛教的认识论、方法论和修行原则及禅。  相似文献   
3.
瞬间的感动     
人在旅途,总有不少场面和人物,让你瞬间感动。火车站,列车已经发动,汽笛长鸣,车身缓缓向前。一位父亲,刚刚把儿子送到车上,刚才还谈笑风生,看到列车就要开走,像忽然明白过来一样,先是缓步追着列车,再是快步,最终变成百米跑了。儿子并没有看到他,他也没能看到儿子,然而,他就是想追上那列车,也许还能看到儿子呢。旅途那么长,目的地那么远,儿子那么单薄,父亲流下泪来。这是慈父对离巢儿子的牵挂和不舍。菜市场,人流涌动,人们都到这里采购一天的所需,讨价还价,斤斤计较。从人流里传出动听  相似文献   
4.
邱环 《法音》2012,(10):49-55
农禅是最富有中国特色的禅宗修禅方式和生存方式,孕育于东山法门时期四祖道信、五祖弘忍的"坐作并重",完成于马祖弟子百丈怀海禅师制定的"普请法"。农禅将禅僧生活、生产劳动与参禅修学结合在一起,既解决了僧团生存自养问题,又不影响禅修与宗教生活,因而适应了中国文化传统与  相似文献   
5.
放下     
唐代,严阳尊者问赵州禅师:"我在禅修的道路上抛弃了一切,下一步还应该怎么做?"赵州禅师回答:"放下吧。"他又问:"我已经两手空空,还有什么可放下呢?"赵州禅师又回答:"如果实在没有什么可放下的了,那就拿起来。"他听后,突然有所感悟:  相似文献   
6.
伏牛山自在禅师系唐代著名禅师马祖道一(709-788)法嗣,也是河南佛教圣地伏牛山的实际开创者,亦是将洪州禅法自南方传入京洛的重要人物,然而传世文献对其记载并不多。最早收录伏牛自在禅师的资料是编于南唐时的《祖堂集》,可惜记载不详;《景德传灯录》、《宋高僧传》、《鉴诫录》及《云岩寺记》碑文,对伏牛自在禅师也略有提及。通过以上文献大体可勾勒出自在禅师的生平事迹及禅法。  相似文献   
7.
中国革命道德萌芽于五四运动,发端于中国共产党成立之初,土地革命战争时期初步形成,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时期最终形成,在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改革开放时期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得以传承并创新发展.中国革命道德创新发展的百年历程呈现出鲜明的规律特征,为新时代社会主义道德建设提供了许多有益的历史借鉴和现实启示.  相似文献   
8.
和泉 《佛教文化》2018,(3):30-35
诺那塔院坐落于江西庐山北高峰小天池,初名法海寺,因小天池池水终年不涸不溢,又名小天池寺。据《庐山志续志·山川分纪》记载,小天池寺于明神宗时由无染和尚始建,寺前有千佛崖杨岐洞,据说杨岐禅师曾居于此。  相似文献   
9.
心境     
世界上总有一些这样的人,本来没有什么妨碍的事情,他却看得非常重要,大动肝火,怒不可遏,甚至暴跳如雷。以至于最后因为无关紧要的小事情,不仅仅得罪于人,而且身染大病。这是因为他没有一个淡然平和的心境。古印度的《百喻经》中有一  相似文献   
10.
本文阐述了《禅林僧宝传·文益传》有关文益在“漳州石山地藏院”参桂琛的记载不可靠的理由,并指出,在桂琛传法的年代,福州有数所保福院,试图以漳州有保福院来证明“石山地藏院”同在漳州是徒劳无益的。文章从探寻桂琛最初驻锡的“石山地藏院”在何处入手,以探讨文益参桂琛的地点,同时对《也谈文益禅师参桂琛的地点和年代》作回应,从而进一步阐述了《文益禅师在闽参桂琛的年代、因由、地点与卓庵处考辨》一文中有关文益参桂琛的地点和年代的观点,特别是以佛教史籍、地方志记载和田野调查三重证据确定桂琛最初驻锡的“石山地藏院”在“闽城(福州)”。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