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0篇
  免费   0篇
  2021年   1篇
  2020年   1篇
  2019年   1篇
  2013年   2篇
  2010年   1篇
  2008年   2篇
  2007年   1篇
  2001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1.
里仁为美     
子曰:“里仁为美,择不处仁,焉得知?”里,就是乡里,比邻而居的街坊邻居比什么都重要,处雅得雅,处仁得仁,处善得善,所谓远亲不如近邻者是也。苟子说:“蓬生麻中,不扶而直。白沙在涅,与之俱黑。……故君子居必择乡,游必就士,所以防邪僻而近中正也。”里仁之风,人文之土壤,人处其间一如种子之处土壤,温润肥沃,方能茁壮成长。  相似文献   
2.
里仁为美     
子曰:“里仁为美,择不处仁,焉得知?”里,就是乡里,比邻而居的街坊邻居比什么都重要,处雅得雅,处仁得仁,处善得善,所谓远亲不如近邻者是也。苟子说:“蓬生麻中,不扶而直。白沙在涅,与之俱黑。……故君子居必择乡,游必就士,所以防邪僻而近中正也。”里仁之风,人文之土壤,人处其间一如种子之处土壤,温润肥沃,方能茁壮成长。  相似文献   
3.
孔锐 《现代哲学》2013,(1):113-118
理学诗是指表达理学思想或表现理学风味的诗.邵康节的诗突出表现乐的情感,这与他的观物学说相联系.他重视诗“曲尽人情”的作用,也对“累于性情”、“溺于情好”保持警惕.陈白沙以诗为教,以自然为宗,强调自然之乐,认为“论诗当论性情”,但也在一定程度上注意学习诗歌的修辞技巧.宋明理学诗的整体特点是:(一)重视吟咏性情,抒发乐的情感,并间接阐明义理;(二)相对轻视修辞技巧;(三)不排斥议论,但也不主张单纯以议论为诗.  相似文献   
4.
"罢黜百家,独尊儒术"这一口号,其一,由易白沙在1916年正式提出来,是继承启蒙思想家梁启超等人说法的结果。但在当代,这一事实长期暗昧不明。其二,易白沙认为其性质为儒家专制。这一说法得到了后人的广泛继承,不过有部分学者将其转变成纯客观的描述辞句来使用。梁、易二氏其实是从秦始皇、李斯的"一尊"(专制)说来理解这一政策的。其三,汉武帝的学术思想政策其实是"罢黜百家,表章《六经》",是相当宽容的:它主要是从学官、教育制度立论,而不是禁止、禁绝百家之意;是以王官之学来统一包括儒家在内的诸子百家之学。《汉书·艺文志》可以作证明。其四,"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提出,有一定的历史合理性和积极意义,但毕竟是对于汉代学术思想政策的有意误解。  相似文献   
5.
另一种心情     
悠悠万世,明月的存在对于人间是一个魅人的谜,更是无限时空中的奇迹。今夜,澄彻的天边一轮团圆的圆月更显灿烂。推开一面窗,那透进来的淡淡的月光却引起人莫名的伤感。想那月光团耀千万里之遥,哪一处春江,哪一座高阁不在明白的郎照之中呢?月光荡涤了世间万物的五光十色,将大干世界浸染成梦幻一般的银辉色。一时间“空里流霜不再飞,汀上白沙看不见”世界浑然只有皎洁明亮的月光存在。[第一段]  相似文献   
6.
陈白沙与明初儒学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白沙是元代以后程式化的朱子学向明代的学术主流--阳明学过渡的关键性人物,他开启了心学重光的闸门.本文从明初学术的背景出发,着重探讨了白沙思想中的"自得"、"自然"、"主静"三个问题.认为白沙倡言"自得"是和他科场屡试不第的惨痛经历有关,由落第而悟觉,开始拒斥当时的主流学术而自处边缘,重新回到心学体认的道路.对于白沙的"学宗自然",可以做不同的诠释,本文主要是从当时的学术环境,以及朱学传统和心学同调两方面不同的反应,来证验和思考其主旨.白沙之"主静",向来是后学争议的焦点,批评者谓之"近禅",欣赏者往往能心领神会、启导机杼.本文从"主敬"与"主静"之纠葛、动静合一、养善端与辨人禽等几个层面,探讨了白沙学说中"主静"的意义.  相似文献   
7.
王光松 《现代哲学》2021,(1):132-137
"静中养出端倪"是陈白沙标签式的思想主张,作为白沙静坐教法的系列表达方式之一,该说因应远程教学而提出。白沙之谓"端倪"指仁心之生意或觉知能力,他用以描绘或指称仁心的词汇还有"端绪""善端""此心之体"等,这些词汇的表达功能侧重不同。在他看来,"端倪"是成圣的根据,静坐则是成圣的根本途径。作为一种糅合了庄子"坐忘"、孟子"四端"、程颢"识仁"等思想成分的新型仁论与工夫论,"静中养出端倪"说的提出改变了明代儒学的工夫论格局,对明儒产生广泛而深远的影响。  相似文献   
8.
有明一代,心学特盛。学界对于白沙、甘泉心学与阳明心学的契合上颇有佳作,但对于康斋、敬斋二人的心学与阳明学的相似处似乎未引起重视。事实上,康斋、敬斋的心学与阳明学存在不少相似处。康斋的理在心中、心具此理思想为白沙、阳明心学的大明提供了思想资源。吴康斋"理在心中"思想通过门人娄一斋、胡敬斋与陈白沙等的传承与发展,形成一种崭新的心学思潮。吴康斋门人弟子的"本心即理"说与"理心本一"论为王阳明"心即理"说的兴起提供了知识上的可能。吴康斋心性学诸多范畴也与阳明心学概念一致。吴康斋由工夫而证本体的理契于心的感悟与王阳明"心即理"功夫进路有相似性。所以,吴康斋等人的理心合一观已入精微。吴康斋确实开启明代心学,是明代理学的开山人物。阳明心学风行天下,崇仁心学的知识论背景不可或缺。  相似文献   
9.
学界关于湛若水与陈白沙思想关联的历史评定大多在"白沙宗子"与"出入有间"之间犹疑不定。本文则另辟蹊径,主要选取湛若水在白沙身后所作对白沙学旨的描述和体现其整体认识的祭文、碑铭等作为考察对象,通过内在的文本分析以及其间细密关节与具体分殊的扣问,揭示天理之学与自然之旨的互动与融合、继承与创新,从学问主旨与整体精神来把握二人思想的关系。可以看出,湛若水对自身学问归属有着自觉、深刻的认识,并通过对"天理"、"中正"与"自然"的融通在理论上建构起与白沙之学的实质学承,使之接续上孔孟学脉,从而建基于更加广阔深厚的儒学传统的土壤中。  相似文献   
10.
黎业明 《现代哲学》2020,(1):127-133
束景南先生在其《王阳明年谱长编》中,关于阳明在成化十九年就已经认识白沙并深受其影响、就已经对白沙学问"熟闻习见"的论述;关于阳明在成化二十年便与张诩相识,"盖张诩可谓阳明生平最早相识之白沙弟子,自此阳明乃可从张诩接触白沙之学"的推断;关于"张诩确在弘治十八年来京师,将《白沙先生全集》赠王华、阳明"的考证,都缺乏足够的文献依据,值得怀疑。因此,束先生关于阳明与白沙之间存在"学脉传承"关系的论断,值得商榷。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