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77篇
  免费   0篇
  2014年   3篇
  2013年   3篇
  2012年   5篇
  2011年   7篇
  2010年   16篇
  2009年   7篇
  2008年   13篇
  2007年   9篇
  2006年   5篇
  2005年   1篇
  2002年   2篇
  1999年   2篇
  1997年   1篇
  1996年   2篇
  1995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7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反复阅读《医学与哲学》临床决策论坛版2007年第8期刊登的敖定椿、雷霆教授撰写的“准确、完整的诊断与临床决策”一文后很受启发,在我从事超声诊断工作20多年中遇到了很多问题,与其他临床医生遇到的问题一样:为什么有时候超声诊断的结果和CT诊断的结果一致时而手术的结果却完全不一样?为什么有时影像诊断的意见与临床疾病完全不符合?我们要为临床提供一个什么样的诊断依据?临床医生需要怎样看待影像诊断报告?需要掌握那些影像诊断知识?这些问题使我在工作中不断地思考。  相似文献   
2.
由于血液透析的广泛应用,尿毒症患者的生存时间显著延长. 建立并保持良好的血管通路是长期慢性血液透析的前提条件.彩色多普勒超声作为一种无创性检查方法,在人工动静脉内瘘血管通路的监测中发挥着重要的临床价值.本文评估彩色多普勒超声在人工动静脉内瘘并发症临床决策中的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3.
通过比较超声、宫腔镜检查与病理诊断子宫内膜息肉的结果,以及超声诊断结果阴性的病例中,宫腔镜与病理诊断的差异检出率,探讨宫腔镜检查对正确诊断子宫内膜息肉的重要性.回顾性收集连续在我院妇科行宫腔镜检查且证实子宫内膜息肉诊断的住院患者共730例.总结各病例超声诊断、宫腔镜检查及病理诊断的结果.统计分析显示,三者诊断子宫内膜息肉的检出率分别为82.7%、93.4%、90.8%.其中,由超声检查漏诊的子宫内膜息肉患者共126例,宫腔镜及病理检出率分别为96.8%、88.1%,且两者的阴性结果互不重叠,这种诊断差异在超声诊断结果示内膜增厚/内膜厚薄不均病例中尤为显著.因此,子宫内膜息肉的诊断方式中,宫腔镜诊断检出率最高,但仍有漏诊的病例由病理确诊,研究认为宫腔镜检查是确诊子宫内膜息肉的重要诊断方法.  相似文献   
4.
超声内镜作新兴的内镜检查手段,在食管癌的诊治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本文通过对超声内镜在食管癌诊治过程中的应用进行综述,了解超声内镜在食管癌诊治过程中的应用价值,探讨超声内镜应用在未来食管癌治疗过程中的发展方向,为食管癌的诊治提供新的思路及工具.  相似文献   
5.
包被气体的微泡剂作为超声造影剂不仅显著提高了临床超声显像诊断能力,而且其作为一种新型药物载体的靶向治疗作用正逐步被揭示。携带基因或药物的超声微泡剂介导肿瘤靶向治疗已经成为超声研究领域中的研究热点。这种微泡剂在超声能量作用下因空化效应导致自身破裂并定向释放所携带的药物或者基因,使特定肿瘤组织或细胞部位浓度大大提高,从而起...  相似文献   
6.
探讨甲状腺结节内钙化对甲状腺癌的临床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探讨甲状腺结节内钙化与甲状腺癌的关系,本文对手术病理证实的145例212个甲状腺钙化结节超声声像图表现进行回顾性分析,按照钙化的大小、形状及位置进行分型,统计癌性结节与非癌结节出现各类钙化的比例。结论为甲状腺良、恶性肿瘤均可出现钙化,位于内部、斑点状、针尖样或砂粒样的微钙化结节往往提示恶性可能。超声检查对诊断甲状腺疾...  相似文献   
7.
为了提高超声诊断技术的临床价值,对目前超声诊断的地位、诊断结论中存在的不规范问题、如何进行规范和改进等进行分析,提出自己的观点和体会,为今后更进一步规范超声诊断的结论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8.
纳米科技在医学中日益显示其重要作用。纳米科学与超声分子影像学的结合形成了超声纳米分子影像学,诞生了纳米级超声造影剂。本文借助自然辩证法和科学技术哲学的理论和观点,对纳米技术应用于超声造影剂带来的哲学思考进行剖析。纳米技术的诞生和纳米材料的发展开辟了超声分子影像学的新天地,促进超声造影剂的飞速发展。  相似文献   
9.
目前先天性心脏病介入治疗已成为介入心脏病学的新热点,而先心病介入治疗离不开影像学引导,目前临床上常用的影像学引导方式主要有超声心动图和心血管造影两种,本文针对两者优缺点,从治疗方式、疗效、费用等方面进行比较,为临床治疗思路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10.
超声检查具有实时、动态、灵活、方便等优点,在临床上有重要作用。介入性超声是在超声显像的基础上,为进一步满足临床诊断和治疗的需要而发展起来的一门新技术,在微创医学体系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但只有与其它微创技术联合应用才更有活力和生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