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4篇
  免费   0篇
  国内免费   1篇
  2022年   2篇
  2021年   1篇
  2018年   1篇
  2016年   1篇
  2014年   2篇
  2011年   2篇
  2010年   1篇
  2009年   1篇
  2007年   1篇
  2006年   1篇
  1995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1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吕洞宾信仰在宋元明清四代流传,“剑”成为其最易辨识的符号,后来,具有降妖除魔的宝剑就成了吕洞宾的象征,在“暗八仙”中成为吕洞宾的代表符号。可以说,“剑”不仅代表了吕洞宾的身份、地位、形象,也代表了吕洞宾作为神仙所拥有的神奇能力。宋代有关吕洞宾生平事迹的文本不胜枚举,粗略翻阅,与“剑”有关的描述就有10多部。  相似文献   
2.
欧普琳画像     
米勒 《思维与智慧》2007,(13):F0004-F0004
画面整体构图平稳。采用正面来光,加之大面积的暗调背景突出了要表达的主体,让观者的目光停留在女孩的生动表情和动式上。女孩表情微妙,似乎略带忧郁,使我们对这幅画背后的故事产生更多的联想。[第一段]  相似文献   
3.
"传神写照"作为六朝时期最具代表性的文艺理论,是一个与"观看"有关的命题.绘画艺术是要通过视觉来感知的,通过"传神写照"这一理论来探析六朝绘画的观看方式,是探析"传神写照"审美意蕴的第一步.  相似文献   
4.
北京西山八大处有"画像千佛塔遗址",赵朴初和陈垣考证,这是《辽史》记载的咸雍七年(1071)辽道宗置佛骨之"招仙浮图"。半个多世纪以来,此观点为史学界奉为圭臬。以画像千佛塔遗址及其发现的"露盘"、"牙匣"等文物为研究对象,探讨辽金时代舍利崇拜、供养和瘗藏方式,对"招仙"其地和"善慧"其人作深入剖析。研究发现:"画像千佛塔"并非"招仙浮图","招仙"不在燕京;"露盘"不是塔刹上的相轮;藏置"牙匣"者,乃金朝初年来自五台山的善慧大师。  相似文献   
5.
明清时期,随着工商业经济的发展,广东佛山成为"岭表巨镇","(南海)邑必以为首称"。民间有"顺德祠堂南海庙"谚语,而佛山不但寺庙祠堂建筑之多冠于省郡,且一年之中醮神祭祀活动鲜有隔日。道教作为中华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佛山也有了长足的发展。  相似文献   
6.
正《水陆神全:北京白云观藏历代道教水陆画》收录有白云观第一代至第二十一代律师、方丈、监院画像36幅,每幅画像都附有题词,这为我们研究全真道历史,厘清白云观法脉传衍提供了很多珍贵史料。2011年9月,李信军道长主编的《水陆神全:北京白云观藏历代道教水陆画》由杭州西泠印社出版社出版。笔者因近期致力于研究全真道历史,见到书中首次公布的北京白云观历代律师方  相似文献   
7.
李稚  朱春红 《心理科学进展》2021,29(9):1561-1575
随着互联网飞跃发展, 弹幕视频应运而生。这种新型的用户与视频交互方式具有新特性, 如用户情感表达实时动态性、情感分布多峰性。同时, 新特性也给实际研究工作带来挑战, 如用户画像刻画难度增大, 视频推荐和广告推送所需精度提高。现有研究尚未对弹幕视频的新特性进行深入分析, 也没有充分挖掘其本身所蕴含的学术研究价值。本文利用深度学习、自然语言处理技术、系统动力学方法, 结合心理学、市场营销学等多学科交叉前沿知识, 从数据驱动角度对弹幕视频数据进行分析和建模, 深度挖掘视频大数据潜在的商业价值。重点研究弹幕与视频双模态融合的情感识别方法; 构建带有用户情感特征的动态用户画像, 并建立基于用户画像的网络视频粘性营销机制; 分析用户情感与视频广告插播方式的相关性, 提出视频广告动态插播策略。丰富现有研究的同时, 为网络视频企业准确定位与分析用户需求, 创建高品质的智能营销平台供理论与决策支持。  相似文献   
8.
供养人礼赞     
自释迦牟尼佛在印度创立佛教以后,在汉土、日本、朝鲜、东南亚多国及欧美,全球传入佛教的国家,不知有多少供养人,为佛教的弘法大业——不管世人对他们如何看法,如何对待,坚持心中的信念,默默地、无私地奉献着。因为他们的奉献是为了心中的大愿。原本就没有什么欲望,或什么祈求,让后人对他们的所做所为歌功颂德。若说他们有所欲,就是欲娑婆世界受苦受难的众生,学佛修道,脱离苦海,到达彼岸。歌佛之功,颂法之德。不然石窟造像题记,经卷经文结尾功德芳名中,怎么会出现“无名氏”的记名。  相似文献   
9.
画像升仙仪式图是基于两汉时期浓厚的宗教社会文化性质及其影响下的宗教礼仪,尤其是早期道教升仙思想、神仙谱系及升仙仪式象征体系的完善。同时,在礼仪、功德性的人文秩序下所寄托对孝眷的哀思和逝者升仙的愿景都最终在墓葬礼仪美术中得以确认。时人在成仙迁转的救度仪式“场域”中,精心布列了一系列可以沟通仙界的祥瑞神灵和有助升仙的“中介设施”,在六博与升仙仪式所衍生的主题范式中,成仙“设施”与升仙视觉体系(主神)共同建构了生命轨迹秩序的图像语境,使得分离的两个群体(仙界神灵与逝者或墓主)之间得以交流。  相似文献   
10.
《中国天主教》2010,(4):48-48
教廷考古学家在意大利一座现代办公大楼的地底,找到可追溯到公元四世纪、现存最早的宗徒画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