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2篇
  免费   0篇
  2014年   6篇
  2013年   1篇
  2011年   1篇
  2008年   3篇
  2007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奇女子在蒲松林先生的《聊斋志异》中占据主要位置,而狐女的篇章更是占据半壁江山。狐女在蒲先生的《聊斋》中既能幻化,又更多地具备了人的种种性情,构建出表现各种社会生活的故事,风流多情,精灵的智慧和人性的情感融合为一。辛十四娘便是典型的代表之一,纵然是美化、神化,归根到底却只是以男人的利益为中心的价值观念。蒲先生对女人的要求也是从男人的利益角度来考虑的:辛十四娘的出现终究只是为了服侍冯生,在离去后还留下一扑满钱接济冯生的生活。  相似文献   
2.
同女性首饰相比较,男性首饰更重要的是其具有社会功能。在等级森严的封建社会,首饰对于男性来说是身份和地位的标志。在男权社会中,佩饰对男性来说也不是简单的装饰品,而是含有更多的社会意义。在社会风俗下,佩戴首饰寄寓着人们诸多美好希望。研究这种现象,可为当代男性首饰的发展提供一些借鉴。  相似文献   
3.
1937年《白雪公主与七个小矮人》作为迪士尼第一部"公主动画"在全球热映。从此,"公主动画"也就成为了迪士尼最具影响力的影片类型。数十年过去了,迪士尼相继推出了十部"公主动画"。这些影片中所极力呈现出的关于女性话语的表达也随着时代的变迁变得日趋清晰和积极。无论《长发公主》还是《冰雪奇缘》,迪士尼的"公主动画"发展至今已经走到了成熟的女性主义阶段,实现了从附庸于男性到彻底摆脱男性视角、男性话语的自主转变,展现了现代女性在心灵、智慧与自我身份认同上的日益成长,这是当下迪士尼动画人不断创新的体现,也是最值得我们国产动画学习的地方。  相似文献   
4.
《聊斋志异》中,人们津津乐道的多是那些温婉可人的花妖狐魅形象,有意无意中冷落了另一类女性,即悍妇妒女,她们一反封建社会要求的男尊女卑的观念,冲破“夫为妻纲”的教条,大声向社会反抗,但是,她们在蒲松龄的笔下成为“丑”和“恶”的化身,成为众人厌恶的对象,从蒲松龄对悍妇的变形夸张描写中,从他对这些悍妇妒女的态度中,从他为这些悍妇、妒女设定的结局中可以看出其思想上的男权主义观念,体现出他对夫权制度的崇尚与维护。  相似文献   
5.
杨括 《四川心理科学》2014,(14):126-126
《红楼梦》有明显的女性主义倾向,本文就浅谈一下其在对女性的崇拜、对男权的批判和作者的两性观念上的体现。  相似文献   
6.
张隆海 《管子学刊》2007,2(4):103-105
五四新文化运动对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男权思想进行了猛烈的批判,给二十世纪初的中国带来了至为宝贵的女权意识。但因为这种批判建立在现代知识者建构现代民族国家的动机之上,隶属于"人的解放"的启蒙话语之下,所以五四新文化运动对传统文化中男权思想的批判还存在着一定程度的局限性。  相似文献   
7.
阿尔莫多瓦以擅长创作女性主义电影而知名,其作品具有浓郁的女性气质,给人以"为女性言说"的错觉。阿尔莫多瓦的电影虽然多以表现女性心理与生活为主要内容,且细致入微地刻画了女性的心理与生理特点,然而细致分析过影片的性别关系后就会发现,它们依旧未能走出男权中心主义思想的桎梏。一味对女性形象施以浓墨重彩而不赋予其发言权,尽管形象丰满了,女性也仅能作为一个"失语"的"他者"而存在。  相似文献   
8.
香港导演彭浩翔现已成为华语电影的新宠,两性关系是其电影中一以贯之的主题,而这一关系往往伴随着背叛、分裂、战争等不和谐的元素,两性也总是以对垒的姿态出现。彭浩翔在处理电影中男女关系时总是站在男性的立场上。在他的电影中总是把女性放在一个强势的位置上,而那些"偷食"越轨的男性则占据着一个被怜悯的位置,栖居在女性的强权压制下苦苦挣扎。彭浩翔对于两性共融的生存之道始终是抱着大男人、小女人的男权主义观点,男性的一切行为都是合理和可以原谅的,而女人似乎只有用相对柔弱的姿态出现才能真正得到男人的爱。  相似文献   
9.
<正>纵观中国古代史,鲜有关于女性画家的记载,而导致这一现象的原因有女性自身的问题,如受教育程度较低、自身不自信;还有社会原因,在男权社会,女性一切都以男性为中心,没有独立的经济、文化、思想和社会地位。最终,在漫长的历史当中,许多杰出的女性画家都被掩埋在历史尘埃中,甚至可以说女性绘画就一直"缺席"于中国绘画史。纵观中国古代历史,无论是正史还是野史,记载女性的资料寥寥无几,更难找到关于女性画家的资料和记载。对于女性画家,在三国时期画史上有山水画出自吴王后赵夫人之手的记  相似文献   
10.
冯鹤 《中国道教》2008,(2):32-34
道教自张道陵天师初立,经过魏晋南北朝时的丰富发展与改革,及至唐代,已达到一个繁荣鼎盛时期。而唐代的道教,还有一个颇为显著的特点,即女性入道成为当时社会的风尚、女冠人数众多。据《新唐书》记载:"天下观一千六百八十七,道士七百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