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505篇
  免费   34篇
  国内免费   101篇
  2024年   9篇
  2023年   68篇
  2022年   61篇
  2021年   44篇
  2020年   37篇
  2019年   38篇
  2018年   23篇
  2017年   41篇
  2016年   47篇
  2015年   59篇
  2014年   148篇
  2013年   59篇
  2012年   117篇
  2011年   152篇
  2010年   101篇
  2009年   85篇
  2008年   95篇
  2007年   64篇
  2006年   61篇
  2005年   67篇
  2004年   62篇
  2003年   44篇
  2002年   47篇
  2001年   39篇
  2000年   29篇
  1999年   7篇
  1998年   2篇
  1997年   2篇
  1996年   5篇
  1995年   13篇
  1994年   10篇
  1993年   3篇
  1992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64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绿色设计是室内设计的必然的发展趋势,它既满足人们对于意境和情趣等审美要求,又形象简捷、材料自然、无毒无害。通过物质条件的塑造与精神品质的追求,以创造人性化的生活环境为最高理想与最终目标,塑造出一个合乎潮流又具有高层文化品质的生态科技含量的生活环境,更加符合可持续发展及生态学理念的要求。  相似文献   
2.
科学传播以各种沟通与传播的方式,将科技发展的理念与实践传入社会各阶层,争取公众理解。科学传播曾经是人类启蒙的象征,长期被视为国家教育的核心,也是国民素质的指标。在这种科技传播的观念中,科学是有益处的,应当寻求社会大众的理解。但是,伴随着快速的科技发展,许多应用的技术,在短期效益的满足中,逐渐突显出这些科技在长期所显现的风险。武器的发明、核能的应用、环境的破坏、气候的变异、药品的滥用等等,都已经让社会中的有识之士发觉,科技的应用,充满不确定的风险,导致怀疑科学效益的氛围。这种怀疑的风潮,在20世纪末可以说达到最高潮。狂牛症、基因改造食物、有关气候的科学数据可能造假、手机电波伤害大脑、商业化的科技产品等等,都充分体现科技风险已经不再是一个专家必须面对的问题,而是发生在每一个人身旁的问题。这些问题,导致科学传播的过程,已经不再以追求公众理解为主,而是期待公众信赖。这一个问题,涉及到如何应用科技的两难,因此也成为一个如何降低公众疑虑的问题。面对这个问题,哲学家长期处理怀疑主义的理论,能够从对于知识的批判的角度,为科技传播发展的方向提出两项建议:第一、科技传播的内容中,必须列及风险的机率,并且考虑"预警原则"(precautionary principle)的应用;第二、科学传播的作法,必须以寻求公众信赖为主,而不仅是公众理解。本文最后强调,这两点的落实,充分体现现今科学传播工作者应当提升科学文化的使命。  相似文献   
3.
如何让人工智能做出令人满意的道德决策?这既是一个机器伦理问题,实质上也是一个元伦理学问题,对它的解答可以实现二者的双向启蒙,最终帮助我们理解道德的本性.机器伦理中存在自上而下和自下而上两种主要建造道德能动者的方案,二者分别体现了元伦理学中的理智主义和反理智主义,前者将道德知识视为显性的事实和规则,将道德决策视为遵守规则的过程,后者则更多地将道德知识视为一种技能知识,将道德决策视为复杂情境中的熟练应对.基于对两种方案实例的讨论,可以看出自上而下方案面临着框架问题和常识问题的困扰,存在着不可克服的先天限制,因而模拟人类道德是不可能的;自下而上方案虽然不存在先天限制,可以生成内禀的道德规范性,但仍面临技术上的工程限制和安全上的规范限制,因而模拟人类道德是困难的和不可欲的.这在元伦理学层面提供了一种理论判决,即反理智主义比理智主义更为准确地把握了人类道德的本性,我们不能仅仅依靠遵守规则而成为道德大师,相反,只有依赖漫长的学习和实践才能达致道德成熟.  相似文献   
4.
《全日制义务教育课程标准》中明确指出数学学习标准分为四个方面:“即知识与技能、数学思考、解决问题、情感与态度”。这四个方面的目标是一个互为联系、相互依存的有机整体,必须在丰富多彩的数学活动中相互促进、实现和提高。  相似文献   
5.
正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宗教研究所研究员王卡、中国道教协会副会长张凤林、华中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学院教授熊铁基等14位嘉宾做主题发言。中国道教协会副会长丁常云、龙虎山道教协会副会长曾广亮主持了本场分论坛,中南大学哲学系教授吕锡琛、中国人民大学哲学院教授魏德东对发言进行了点评。倡议启动《中华道藏》续修工程中国社科院世界宗教研究所王卡  相似文献   
6.
《中国道教》1995,(3):30-33
道教是中国固有的宗教,是在继承了中国先秦诸子百家学说,主要是道家学说的基础上发展形成的。它的历史非常悠久,从东汉顺帝(公元126—144年)时正式创立教团算起,至今已有近两千年的历史。道教的思想文化,在漫长的历史发展过程中,一直是中华传统文化的主要支柱之一。它与中华传统文化浑然交融为一体,但又具有自己的风骨与特色。犹如汪洋和大海。中国传统文化是浩瀚的大洋、道教文化则是这大洋中的一片辽阔的大海。  相似文献   
7.
主持人手记     
<正>奥尔特加(José Ortega y Gasset,1883-1955)是现代西班牙语世界中最有影响力的哲学家和思想家。他吸收现象学、新康德主义等学说,发展出一种有自己特点的"生活理性"的哲理,很值得我们关注。但是,中国大陆学界一直未有机缘来正式了解他乃至西班牙语世界的哲学,实属一种亟待纠补的缺憾。眼下,年轻学者高源厚利用自己的  相似文献   
8.
受特殊的地理环境、人文历史的影响,贵州苗族传统民居呈现出一种独特的建筑形式——干栏式建筑。这样的建筑形式是苗族人民在恶劣的自然环境长期适应过程中逐渐形成的,反映了苗族人民的人文生态思想。如今,在国家对生态文明城市建设尤为重视的背景下,透过这些苗族传统民居去挖掘其内在的人文生态理念,对中国生态文明城市建设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9.
生态园林城市旨在满足市民的物质生活、提高居民的精神境界、改善衣食住行状况,最终实现经济繁荣、人民生活水平不断增长。生态园林城市要求城市建筑与自然环境相互融入、和谐共存、相得益彰。生态园林的基本理念是创造多样、自然的生态环境,追求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共同生存的乐趣,使人可以更加接近自然、享受自然、保护自然环境,并在此过程中意识到生态环境的重要性。  相似文献   
10.
一、“场所”的形成1 92 6年 ,即西田几多郎 (1 870— 1 945年 )从京都大学退休前两年 ,他发表了题为《场所》的论文。这篇论文对于研究西田哲学的发展过程来说 ,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在这篇论文出版之后 ,左右田喜一郎从新康德主义的立场对它进行了评述 ,认为它“进一步加深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