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575篇
  免费   37篇
  国内免费   60篇
  2024年   16篇
  2023年   104篇
  2022年   57篇
  2021年   79篇
  2020年   81篇
  2019年   87篇
  2018年   68篇
  2017年   83篇
  2016年   74篇
  2015年   81篇
  2014年   314篇
  2013年   213篇
  2012年   334篇
  2011年   344篇
  2010年   306篇
  2009年   317篇
  2008年   345篇
  2007年   300篇
  2006年   291篇
  2005年   295篇
  2004年   193篇
  2003年   185篇
  2002年   150篇
  2001年   108篇
  2000年   93篇
  1999年   29篇
  1998年   10篇
  1997年   23篇
  1996年   25篇
  1995年   29篇
  1994年   20篇
  1993年   9篇
  1991年   2篇
  1990年   4篇
  1989年   1篇
  1987年   1篇
  1985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467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18 毫秒
1.
多年来,教育体系缺乏正式的评价机构和体系,学校教育质量的评估自发落到升学考试上,过程性评价很多也被考试替代,考试形式仍停留在纸质测验阶段。未经过合理论证的分数仍是划分学生等级的主要依据,分数仍是全社会的紧张源。  相似文献   
2.
在19世纪,俄罗斯有两位以文学家著称的大师级思想家,他们是陀思妥耶夫斯基和列夫·托尔斯泰。本世纪著名的俄国哲学家别尔嘉耶夫曾经用这样的话来评述这二位思想大师:  相似文献   
3.
随着社会日新月异的发展和变化,许多不同结构方式和文化艺术风格的古村落建筑群日益消失。而浙西南保留相对完整的大济村古建筑群无论是营造构思、建筑色彩和装饰特色,还是所突出的人文精神,都对当下的建筑设计有重要的指导和借鉴价值。  相似文献   
4.
高祖权 《天风》2002,(5):53-53
婚姻是人生的大事,是带有责任性的“契约”,象征着把自己的身、心、灵部交给另一方,使两者的生命连结在一起,不分彼此,不可分割的最稳定、完美的契合。基督徒更要把婚姻交托给神耶和华,婚后要相爱、相助、谦卑、容忍,同负一轭,同定天路。在婚咽生活上多作美好的见证,处处荣耀神的名。圣经在希伯来书13章第4节中告诫我们:“婚姻,人人都当尊重。”然而,人心是自由的,是无法羁绊的。往住在人生的旅途中,已婚男女在社会上难保没有遭遇过形形色色“艳遇”的试探,  相似文献   
5.
罗微 《四川心理科学》2014,(13):155-155
自然科学与文学、艺术一样,也充满美感。物理学中的一条定理、一个公式、一种新的理论,都会使物理学家迷恋或者欣喜若狂,新课标倡导在物理教学中使学生“领略自然界的奇妙与和谐,发展对科学的好奇心与求知欲,探究自然界的奥秘,体验探索自然规律的艰辛与喜悦。”  相似文献   
6.
方平 《学海》2007,(2):107-113
清朝末年,随着报刊业的发展和社会思潮的流转,报人对报刊的社会角色和功用提出了自己的理解,始曰“耳目”、“喉舌”,继之言“第四种族”与“舆论之母”,再则称“政监”与“向导”,愈转愈进,愈转愈激。由于立意于作为“政监”和“向导”,报刊特重“主观”之“言论”,遂由“代言”而逐渐转向“灌输”,甚至直接“制造舆论”。因此,尽管报人与报刊仍以代表“公意”、“公益”而自期,但主观之“言论”究竟在多大程度表达了“一般国民之公共意志”而于“民主政治”建设有所贡献,不免令人生疑。  相似文献   
7.
丛伟 《中国道教》2015,(2):58-60
<正>《黄庭经》构造了以"一"为大心境界的超越性自我与以二十四真为内容的超个人带。以此为基础,《黄庭经》认为与"一"的背离和割裂,造成了自我与非我的对立,同时也将死亡的枷锁不可避免地套在了每个人身上。如果要摆脱这一困境,关键即在于向"一"的回归,而回归的方式即是认识二十四真,利用超个人带实现向大心境界的回归。  相似文献   
8.
当代比较哲学研究已超越了平行式的传统对比方法,开始自觉走向一种所谓建设性交锋与交融策略。(Mou,pp.337-364)这种比较哲学方法的目标在于,使来自不同哲学传统的思维方式,能通过反思性批判或自我批判而相互学习,从而在所共同关切的重要哲学问题上做出贡献。本文首先  相似文献   
9.
如何让人工智能做出令人满意的道德决策?这既是一个机器伦理问题,实质上也是一个元伦理学问题,对它的解答可以实现二者的双向启蒙,最终帮助我们理解道德的本性.机器伦理中存在自上而下和自下而上两种主要建造道德能动者的方案,二者分别体现了元伦理学中的理智主义和反理智主义,前者将道德知识视为显性的事实和规则,将道德决策视为遵守规则的过程,后者则更多地将道德知识视为一种技能知识,将道德决策视为复杂情境中的熟练应对.基于对两种方案实例的讨论,可以看出自上而下方案面临着框架问题和常识问题的困扰,存在着不可克服的先天限制,因而模拟人类道德是不可能的;自下而上方案虽然不存在先天限制,可以生成内禀的道德规范性,但仍面临技术上的工程限制和安全上的规范限制,因而模拟人类道德是困难的和不可欲的.这在元伦理学层面提供了一种理论判决,即反理智主义比理智主义更为准确地把握了人类道德的本性,我们不能仅仅依靠遵守规则而成为道德大师,相反,只有依赖漫长的学习和实践才能达致道德成熟.  相似文献   
10.
生命的缺陷     
元旦节前夕,津市举办了首届青年电视辩论大赛,秦如影以敏捷的思维、缜密的推理、高超的辩技和丰富的肢体语言,过五关斩六将,最后荣获冠军。可谁也不敢相信,台上妙语连珠,光芒四射的秦如影,竟然双目失明。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