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9篇
  免费   0篇
  2020年   1篇
  2017年   1篇
  2014年   1篇
  2012年   1篇
  2011年   1篇
  2010年   3篇
  2009年   5篇
  2008年   1篇
  2007年   1篇
  2006年   3篇
  1993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清代著名道教理论家刘一明,一生著书颇多,其中部分著作,后人编辑成《道书十二种》,在道教界和社会上产生深远影响。《神室八法》就是其中的一种,篇幅很短,但却是刘一明“尽其生平所得”创作而成。《神室八法》前有一序,正文以“刚”、“柔”、“诚”、“信”、“和”、“静”、“虚”、“灵”8个字为纲,详细阐述其各自的精神实质,揭示  相似文献   
2.
陈伟 《天风》2009,(12):52-53
在中国近、现代音乐家中,有一部分音乐教育家、作曲家、指挥家、音乐理论家,他们多少直接或间接的受到基督教音乐与基督教思想影响,有的甚至从事基督教音乐创作、编辑、推广、介绍等方面的辛勤劳动。这些音乐家不仅为我国音乐教育的创建和发展及推动中国近、现代音乐的进程作出了重大的贡献,而且在中国基督教音乐发展史上占有很重要的地位,影响深远。本文介绍马革顺、许勇三、张肖虎三位代表人物。  相似文献   
3.
<正>在西方绿色思潮那里,历史唯物主义被认为是和技术决定论、人类中心主义联系在一起的,并且没有考虑自然资源的枯竭和自然对于生产的限制问题;因此,其断定以历史唯物主义为基础的生态文  相似文献   
4.
在我国古代的文人中,无论是文学家、思想理论家,还是医学家,活至六、七十岁,甚至八、九十岁高寿者,不乏其人。他们在自己的生活实践中,摸索出许多养生方法,这对我们后人,尤其是现代知识分子,不失为一种良好的借鉴。一、静坐法:北宋才华横溢的文学家苏轼推崇静坐养生法。他曾在广东儋县建一“息轩”,并题诗:“无事此静坐,一日是两日,若活七十年,便是百四十。”静坐法要求坐姿端正,两目微闭,全身放松,自然呼吸,宁神静志,意守丹田。每次静坐时间可在十五分钟至半小时,是持续用脑过程中一种良好的休息方法。二、睡眠法南宋大诗人陆游享年八十五…  相似文献   
5.
考茨基晚年撰写的《唯物主义历史观》一书,全面表达了他一生对历史唯物主义的认识和理解,是我们了解这位马克思主义理论家历史唯物主义观点的基本文本。遗憾的是,由于修正主义、机会主义等理论史定位的影响,这一体现马克思主义历史观理论的重要文献长期得不到应有的重视和挖掘。  相似文献   
6.
弗雷泽介绍了她与中国的家族渊源,说明了批判学派第三代关于“承认”争论的宏观背景,陈述了全球化背景下政治文化发生的四大变化,并言简意赅地介绍了四本书之间的理论联系:《正义的中断》评价“承认政治”与“分配政治”的分离;《再分配,还是承认》展开弗雷泽的“观点的二元论”和霍耐特的“承认一元论”之争;《正义的尺度》引进了正义的政治维度;《伤害+侮辱》展示了欧美理论家关于承认的辩论。  相似文献   
7.
姚文放教授与共和国同龄,这个平凡中略见特殊的时刻,注定了他的人生道路不可避免地要深烙上时代的印记.作为"老三届"高中毕业生,早在1966年,聪颖过人的他即提前修完所有中学课程,毕业考试总分名列全班第一,无奈随之而来的"文革"以及"上山下乡"运动改变了包括他在内的整整一代人的原本简单而平常的道路.  相似文献   
8.
<正>第二国际马克思主义哲学是马克思主义哲学史上的一个重要的历史时期。国内学界尽管长期以来都在各种教科书和论著中不断批判第二国际理论家对马克思主义的修正,但这种批判却往往并不深入。导致这种情况的原因很多,首先与第二国际马克思主义哲学本身复杂有关,因为在这个名称下的哲学流派  相似文献   
9.
方广锠 《法音》2006,(10):11-15
玄奘法师是我国唐代著名的佛教理论家、翻译家。他对中国佛教、中国文化乃至亚洲文化的贡献是多方面的。鲁迅曾称玄奘这样的优秀人物为中华民族的脊梁。本文拟仅就玄奘提出的“五种不翻”略述己见。一、“五种不翻”的出处根据目前所得资料,近代以来,我国最早对玄奘“五种不翻”进行研究的是梁启超。他在《佛典之翻译》一文中指出:“翻译之事,遣词既不易,定名尤最难。全采原音,则几同不译。易以汉语,则内容所含之义,差之毫厘,即谬以千里。折衷两者,最费苦心。”[1]然后举鸠摩罗什、玄奘为例说明之。其中关于玄奘的文字如下:而奘公亦谓:“五…  相似文献   
10.
诗囊齐己     
艾若 《佛教文化》1993,(2):43-45
有两位湖南益阳人,文艺理论家艾若和书画艺术家林凡,91年时参加了一次诗僧齐己的学术研讨会,会后同道共发宏愿,于一年半前开始搜集撰写《中国历代僧诗集注》。尽管尚在进行之中,据说已达五万首;稍加注释,字数已逾千万。这虽不能称作诗海,但称作诗河、诗的巨流终究是当之无愧的。可见佛教诗歌在中国诗歌中的比重之大,也可见佛教诗歌之可开发尚在初阶。《禅诗今译百首》已经出版,现应买不到书的读者之要求,再选载两首及著者的自序。读者见仁见智,不妨评点。圆澈法师文辞简约、笔墨苍劲,为本栏赐来一篇“禅门诗话”,十分耐人寻味。如果十方大德、各界骚人有此雅兴深意,本栏愿继续提供版面,以飨读者。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